第46章 水之共工(1 / 2)

共工:蟒頭人身腳踏兩條黑龍手纏青色大蟒全身黑色鱗片,善操縱洪荒水勢.

【簡介】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神。為西北的洪水之神,傳說他與黃帝族的顓頊發生戰爭,不勝,怒而頭觸不周山,使天地為之傾斜。後為顓頊年誅滅。此外還有一說,謂共工是堯的大臣,與驩兜、三苗、鯀並稱“四凶”,被堯流放於幽州。《書.堯典》:“流共工於幽州,放允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真實的共工】

除去神話,共工是在“三皇五帝”中“顓頊”時代一個比較強大部族的首領,活動在輝縣一帶。黃河的經常泛濫威脅到了部落的生存,共工率領大家與洪水英勇搏鬥,他們采取“堵”而不是“疏”的辦法來治水,未能根治洪水,但是為後人治水積累了經驗。共工是我國最早的治水英雄,被後世尊為水神。共工治水表現出來的永不言敗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的故事,後被演繹成“怒而觸不周之山”的神話。【yixia.net】曾對共工給予高度評價。

據說共工氏姓薑,是炎帝的後代。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他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關於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一說共工部落活動區域在今河南-輝縣。

【共工的貢獻】

共工氏是個治水世家。共工氏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鏟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麵上修築堤防。用土堤來擋水,這種方法沒有疏通河流,水依然會漫流泛濫成災,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後都遭到失敗!

共工氏和他的兒子後土都對農業很精通。他們專著於研究農業生產中的水利方麵。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後,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為了改變這種不利於農業生產的情況,共工氏發明了築堤蓄水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把地勢高處的土運到低地上填高。認為窪地填高可以擴大耕種麵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禹攻共工之戰】

相傳帝舜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禹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部落聯盟(今河南嵩縣北黃河附近)的作戰。

原始社會晚期,中原地區生活著黃帝族係的部落聯盟(今山西南部),舜為首領。當時,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禍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係的共工氏部落聯盟,長期與舜領導的部落聯盟爭奪生存地域,並為治水發生衝突。於是,禹率領本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將其擊敗並驅離治水地區,以便治水。從此共工氏再也無力與黃帝族係部落聯盟抗衡。

【共工怒觸不周山】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後裔,與黃帝家族本來就矛盾重重。帝顓頊接掌宇宙統治權後,不僅毫不顧惜人類,同時也用強權壓製其他派係的天神,以至於天上人間,怨聲鼎沸。共工見時機成熟,約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決心推翻帝顓頊的統治,奪取主宰神位。反叛的諸神推選共工為盟主,組建成一支軍隊,輕騎短刃,突襲天國京都。

帝顓頊聞變,倒也不甚驚惶,他一麵點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一麵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掛帥,前去迎戰。

一場酷烈的戰鬥展開了,兩股人馬從天上廝殺到凡界,再從凡界廝殺到天上,幾個來回過去,帝顓頊的部眾越殺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駕萬道祥光由和山趕至,龍頭人身的計蒙挾疾風驟雨由光山趕至,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毒蠍由平逢山趕至;共工的部眾越殺越少,櫃比的脖子被砍得隻連一層皮,披頭散發,一隻斷臂也不知丟到哪兒去了,王子夜的雙手雙腳、頭顱胸腹甚至牙齒全被砍斷,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他舉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實是一根撐天的巨柱,是帝顓頊維持宇宙統治的主要憑藉之一。身後,喊殺聲、勸降聲接連傳來,天羅地網已經布成。共工在絕望中發出了憤怒的呐喊,他一個獅子甩頭,朝不周山拚命撞去,隻聽得轟隆隆、潑喇喇一陣巨響,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