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土:人身蛇尾背後有七隻手前麵也有兩手握兩條騰蛇.
“後土”一詞,最早見於儒家幾部經典。如《尚書?武成》有“告於皇天後土”,《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使主後土,以揆百事”,《周禮?春官?大宗伯》有“王大封,則先告後土”等。從這些文句看來,後土是位享有很高權威的統治者。國家有什麼大事,得先報告給他,請他管理。
那麼這位後土究竟是何職務?我們須從史籍上考察。《左傳?昭光二十九年》說,“土正曰後土”。後土既雲“土”,土正又雲“土”,可見他是與土地大有關係。那麼何謂“土正”?不妨先看“正”字是深謀遠慮什麼意思。正者,與副相對也。當是為正職者。《左傳?隱公六年》有“翼九宗五正”句,西晉注家杜預注道:“五正,五官之長”,可見正者確係正職的長官,亦即長官中的最高位者。長官所幹者何?自然是領導和管理之事。因而所謂“土正”就是管理土地的最高長官。既然如前所引,土正與後土是畫等號的,那麼這位後土亦即管理土地的最高長官了。可是又有了新的問題,這位最高長官何以冠個“後”字?原來也有其含義。《尚書?大禹謨》曾說,“後克艱厥後,臣克艱厥臣”,克艱者,戰勝艱難之謂也,亦即完成任務之意。翻譯出來是,後完成後的任務,臣完成臣的任務。這裏的後與臣明顯是相對的,而臣者,據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臣宰》考證,在春秋戰國時代,是與民一樣“同為錫予之物”,“均古之奴隸”,即廣大勞動群眾。後既然與群眾相對,那當然是群眾的主子了。《尚書》的同篇文字裏又有“後非眾”的話,也正好說明了這點。一句話,後就是君主的意思,與正沒有區別,後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用宋代楊照《重修太寧廟記》的說法,就是“後土為土地最尊之神”。
這位土地最尊之神的後土是男性,還是女性?很值得研究一番。《左傳?昭公九年》說:“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禮記?祭法》說:“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此兩書皆把後土稱為共工之子,子者,男子也,故爾後土當為男性。然漢武帝所立之後土祠中,後土的形象為女性,後人稱聖母、娘娘,這又何故?原來古代典籍上也有後土為女性之記載。《文獻通考》載:“漢元帝時祭地,以高後配”,高後者,漢高祖之妻呂雉也,以呂後與大地之神配饗,說明大地之神為女性。《後漢書?世祖本紀》栽:“光武中元元年……高皇後配饗地祇,地祇者,土地之神也,以高皇後與其配饗,又說明土地之神為女性。《通典》、《晉書》、《宋書》也分別有曹魏明帝、東晉成帝,宋武帝祭祀土神時以祖輩皇後配饗的記載。這些都說明了當時人們把土地之神視為女性,亦即後土是女性了。
至此,後土到底該是男性,還是女性?便成了問題。為了搞清它,須從著名的《周易》說起。《周易?係辭上傳》第五章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宇宙變化的法則,這裏是說陰陽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宇宙變化的規律,從而最早提出了陰陽的概念及作用。《周易?係辭下傳》第六章則說:“乾,陽*也;坤,陰物也。”《周易?說卦傳》第十一章紀而又說:“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這就是說,蒼天為陽,為男性;大地為陰,為女性。再者從卦象上看,象征天的乾卦為≡,象征地的坤卦為≡≡。郭沫若在《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一文中,就此兩種卦象說:“劃一以象男根,分而為二以象****”,也說明天為男,地為女。這種天陽地陰、天男地女的觀點,是我國古典哲學對天地性質的最早的也是最權威的界定,直至今天還沒人能否定。既然大地為女性,那麼大地的至聖代表後土,自然應屬女性了。這樣,後土祠的後土形象為聖母女神,就是很有道理的了。這個由男性之神到女性之神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大地本質的反複曲折的認識過程,是人們的認識能力提高的表現。
既然後土是最高的女性土神,那麼她與女媧氏就自然連到一起了。記載我國遠古傳說的《風俗通義?皇霸篇》引《春秋緯運鬥樞》雲,古代所謂三皇的天皇、地皇、人皇,就分別是伏羲、女媧、神農。這裏女媧既是地皇,她自然就與土地最尊之神的後土是一個人了。明嘉靖丙辰歲秋重刻的後土祠廟像圖,有“後土皇地祇”之言,亦徑直稱後土為皇,更說明後土與地皇女媧不可分開了。也就是說女媧即後土,後土即女媧。這種合二為一的說法能否成立?能。郭沫若在《卜辭中的古代社會》一文中就說:“神話傳說中人物,一人化為二人以上,一事化為二事以上,乃古今中外常有之事。”他經過考證,就得出了“帝嚳與帝舜實為一人”的結論。故我們也完全可以大膽地說後土、女媧確為一人之二稱。這是最順暢的推論,也是最合理的判斷。由此我們也可以說,位於古汾陰今萬榮脽上的後土祠。原來就是女媧祠。我們從今日始,完全可以把這位土地最尊之神,即最權威的地皇,合稱為後土女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