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江:人麵鳥身背有四張肉翅,胸前、腹部、雙腿六爪;善速度,四翅一扇二十八萬裏,全身紅鱗片.
帝江
《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裏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穀。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麵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
渾敦即渾沌,渾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有的本子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顯然,這裏“渾敦”指太陽。那麼渾沌怎麼又與帝江聯係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而帝鴻即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語·蛇王》中也說:“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這段文字把帝江、蛇(龍)、《莊子·應帝王》中的渾沌(見下文)聯係在一起,決非偶然。
對這裏的“渾沌”大致有三類解釋:1)以自然之現象解,如李頤、梁簡文帝、成玄英和陸長庚;2)以人之現象解,如林希逸和胡文英;3)以曆史之現象解,如宣穎。根據《莊子集解》:南海是顯明之方,故以倏為有;北海是幽暗之域,故以忽為無,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渾沌為非無非有者也。倏:喻有象也;忽:喻無形也;渾沌:無孔竅也,比喻自然。倏、忽取神速為名,渾沌以合和為貌。有無二心,會於非無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執為一中誌,故雲待之甚善也。倏、忽二帝,猶懷偏滯,未能和會,尚起學心,妄嫌渾沌之無心,而謂穿鑿之有益也。不順自然,強開耳目,乖渾沌之至淳,順有無之取舍,是以不終天年,中途夭折,應了老話:為者敗之。
南海的天帝叫()(同倏),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和忽兩人常到混沌那裏去玩耍,混沌招待他們非常殷勤周到。有一天()和忽在一塊兒商量怎樣報答混沌的恩德。他們說,每個人都有眼耳口鼻……七竅,用來看呀,聽呀,吃東西呀等等,偏那混沌一竅也沒有,未免美中不足,我們不如去替他鑿出幾竅來。於是就帶了斧頭、鑿子之類的工具,去給混沌鑿竅。一天鑿一竅,七天鑿了七竅。但是可憐的混沌,經他好朋友這麼一鑿,卻“嗚呼哀哉,壽終正寢”了。這個有點滑稽意味的寓言,包含著開天辟地的神話的概念。混沌被()、忽——代表迅疾的時間——鑿了七竅,混沌本身雖然是死了,但是繼混沌之後的整個宇宙、世界卻也因之而誕生了。
混沌,在中國古代神話裏,確實是一個天神的名字。《山海經·西次三經》說,西方的天山上,有一隻神鳥,形狀像個黃布口袋,紅得像一團紅火,六隻腳四隻翅膀,耳目口鼻都沒有,但卻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
帝江就是帝鴻,也就是那個作為中央上帝的黃帝,所以《莊子》寓言便直接把他當做是中央的天帝。至於有人說混沌是黃帝的兒子,那倒恐怕是較後起的傳說。
不管混沌是天帝或天帝的兒子,除了追求“返乎自然”、“不識不知”、“無為而治”……的道家以外,是沒有人歡喜這個黑糊糊黏連成一片的混沌的。所以後世的傳說,混沌是被醜惡化了。《神異經》說混沌是隻既像狗又像人熊的野獸,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著。因為是個“睜光瞎”,自己走路很艱難,但別人到哪裏去他卻知道。遇著那有德行的人,他就一股蠻勁地去抵觸他,遇著橫行霸道的惡人,他反而伏伏貼貼,搖頭擺尾地去依靠著他。這種卑賤的脾氣,實在是天然生成。平常沒事的時候,這家夥,總愛自己咬著自己的尾巴,回旋著,仰麵朝天,哈哈大笑。從這個傳說裏,可見人們對於和黑暗差不多同義的混沌,實在是沒有很好的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