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與兒期早行喻
——虛心求教,撥雲見日
【佛語】
昔有一人,夜語兒言:“明當共汝至彼聚落,有所取索。”
兒聞語已,至明清旦,竟不問父,獨往詣彼。
既至彼已,身體疲極,空無所獲,又不得食,饑渴欲死,尋複回來,來見其父。
父見子來,深責之言:“汝大愚癡,無有智慧。何不待我,空自往來?徒受其苦。”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晚上對他兒子說:“明天你和我一塊到鄰村裏去,取些東西回來。”
兒子聽了這話後,到第二天大清早,也不問他父親,就一個人到那個村子去了。
到了鄰村後,兒子又累又乏,卻什麼東西都沒有拿到,還沒有吃上飯,饑渴難耐。後來他隻好回到家裏,見到了他的父親。
父親見兒子回來了,狠狠地訓斥了他一頓:“你也太笨了,沒有腦子的東西!為什麼不等我,問我要去取什麼東西,結果空著手白跑一趟,受苦又受累?”這個呆兒子的行為被當時人們所譏笑。
【禪心】
明確行動的目標,輔以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會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後,仍有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故事中的兒子犯錯的根本原因在自己的急性子,以及他想要表現自己的欲望。在還沒有弄明白目的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著手行動,那麼所有的行為都是盲目的。所以,兒子到了鄰村之後才會發現自己原來無所適從,再加上自己又累又饑渴難耐,失敗沮喪的念頭必然會油然而生。此時,便會再去仔細分析父親的話語,為自己以後漫長的人生之路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正確的目標能夠引導人們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整天如行屍走肉一般渾渾噩噩,必將被生活所遺棄。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有最終的目的,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對自己的最終目的有著明確的認識。就像故事中的兒子一樣,隻知道是要去鄰村取東西,卻對取什麼的目的性一無所知。那麼這時,就要學會對人傾訴和傾聽別人的訴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才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其中的利害關係。虛心向對方求教,把自己的處境告訴你身邊的朋友和家人,也許不同的人生經曆會對你自己有所啟發和幫助。即便沒有人能夠給你指出一條可行之路,恰當的傾訴會平靜自己急躁的心態,使自己能夠冷靜地看待原本雜亂無章的事情,解決之道也許便會在不經意之間出現在眼前。
一日,懷海禪師帶著他的弟子在田裏插秧。但弟子們插的秧總是歪歪斜斜的,禪師所插的卻整齊得很,仿佛用尺子量過一般。
弟子們見此情景,十分疑惑自己與師父同是插秧,而整齊度有如此巨大的差別呢?便請教禪師如何才能把秧苗插直。
禪師回答道:“非常簡單,隻要你們在插秧時,眼睛盯著一樣東西,自然秧苗就能插直了。”
聽完師父的教誨,弟子們很快就插完一排秧苗,但此次所插秧苗還是成了一道彎曲的弧線。
這時,弟子們更為不解了,都在琢磨著到底是什麼原因。
過了一會兒,禪師便問弟子們剛才是否盯住了一樣東西。
“是啊,那東西就是吃草的那頭水牛,我們就以它為目標的。”弟子們回答得異常幹脆。
禪師聽了,繼而笑著說道:“水牛是移動的,你們插的秧苗也跟隨著水牛移動,自然彎曲了。”
弟子們聽後猛然醒悟,於是選了遠處一顆大樹作為目標,後來所插的秧苗都十分整齊。
確立一個固定的目標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礎,之後腳踏實地地去付出,朝著確定的目標奮勇前進,才可以獲得最後的成功。弟子向師父請教之後才明白了插秧的訣竅,所以,在自己選不定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學會虛心請教。學會運用他人的智慧,遠比一個人冥思苦想要快速許多。隻有集思廣益,才能采百家之長,最後通過自己的融會貫通,成為一家之言。
不妨把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當做是協助我們成功的工具,合理利用,協調工作,才可以在外力的協助之下撥開蒙在自己心頭的迷霧,看到勝利的曙光。
當然,不要忘記感謝別人的幫助,永遠不做過河拆橋的小人,才能在成功之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