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信心重建過程差不多花了他兩年時間。兩三年後,李如江覺得自己可以適應這個競爭環境,可以做點事了,就決定出來闖一闖,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1992年,李如江辭職下海。此時的李如江一沒錢;二沒多少的商業經驗,不會做生意;三沒有關係,兩眼一摸黑,所以做貿易肯定不行。但李如江認為自己的優勢在於,一是受過很好的教育,二是經過兩年的磨練,可以沉下心來,可以吃苦。於是他同自己的師弟清華計算機專業畢業的賀建楠、大學同學廖永坤三人合夥,在深圳深南中路一間不到30平方米的房間裏,做起了語音卡的開發。因為開發語音卡本錢比較少,而且技術含量高,他們三個人就可以做。這樣廖永坤做硬件,賀建楠配軟件,李如江負責銷售以及全局的工作。“東進三傑”開始長達10年的合作,東進公司的創業由此開始。
李如江在做這個決定之前做出了他創業路上的第一次選擇。在廖永坤的語音卡沒做出來前,他們計劃做7套車輛信息管理係統,當時已做出來了3套。但在廖永坤的語音卡做出來後,他們決定不再做剩餘的4套。其實當時一台車輛信息管理係統多媒體機能賣12萬元。但李如江認為一個好的生意是可以複製的,不能拷貝的不是好生意。車輛信息管理係統市場單一,是個一次性的產品。
三個人當時都沒有成家,隻好經常吃方便麵充饑,結果賀建楠吃出了個胃出血,不得不住進醫院。為了完成一個客戶係統更換的任務,賀建楠竟然連續三天三夜沒有睡覺。有付出就會有回報。1993年年底,當李如江三人一算賬時,三人大吃一驚,TC-08A卡竟然為他們淨掙了500萬元。他們掘得了第一桶金,也完成了第一步積累。
“我們不是那種人,今天這個項目有錢就做這個,明天那個項目有錢就做那個,我們不是就奔著錢去的,當然當初也確實需要錢。我們做企業一開始就是要慢慢確立一個方向,這個方向要能夠做得長久,做大。所以基於這個想法,我們就把其他的項目砍掉了,集中充沛精力做一件事。”10年之後,李如江再回過頭來看自己當年的選擇,更覺當初的正確。他這樣評價自己當時創業的動機:“其實深圳所有創業者都是這樣過來的,都經曆過同樣的環境。在深圳,博士可能會被餓死。所以這就逼迫你要適應環境,按環境決定的條件去生存,這是個生存的問題。如果我們老覺得自己是清華的碩士,那你生存都成問題。到後來我們適應了這個環境,我們就不會很滿足這種現狀,我們總是要實現自己的價值。”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有強烈的創業欲望與沒有創業欲望,會在類似的人生當中劃出一條涇渭分明的巨大的鴻溝來。
絲寶集團的梁亮勝如今上了《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但當年,梁也不過是一名打工仔,隻是這個打工仔有點與眾不同。1982年,梁亮勝帶著他的太太,和所在內地工廠的其他40多名青工一道被派往香港工作。當時梁亮勝一家在香港隻有四五平方米的住房。那是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住了三家人。那時,梁亮勝的夢想就是想有個樓花。
為了實現自己的“樓花美夢”,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梁亮勝每天晚上堅持去上學。在香港的3年時間裏,梁亮勝係統學習了航運、英語、國際貿易和經濟管理等課程。後來梁亮勝依靠做國際貿易,向國內販賣檀香木材淘到了第一桶金,再後來,就辦起了絲寶集團,出品舒蕾、風影洗發水等。現在梁亮勝站在成功者的角度回想當初的情形:“回頭來看,一起到香港的40多人現在都還在工廠裏做工,因為他們滿足現狀,覺得在香港做工比原來在內地做工好多了。”他的意思分明得很:不滿足現狀,有強烈的欲望是促成他創業成功的直接動力,是劃分他與平庸行列的最明顯的分野。
“你有多大的欲望,你就有多大的成就。”此話雖不能說是真理,卻也是許多成功人士的感慨。有多強烈的欲望,你就有多強大的動力。動力往往來自壓力、巨大的刺激或夢想的激勵。災禍的磨難,能使自己變得堅強。人們多在窮途末路之時才發現自身的力量。當一個人感到無所依賴之時才會發現自身力量的強大。如果鄒文龍失戀時沒碰上“三大差別”刺激著他強烈的尋求成功的欲望,他可能還在冰雪之國長春的老家守著妻兒過他平靜的生活;如果李如江畢業來到深圳沒遇上兜頭的一盆盆“冷水”的刺激,我們便不知道他要何時才能開啟創業之門,也許此生都有可能不會創業;如果梁亮勝也跟與他一起到香港的工人一樣滿足現狀,覺得在香港做工比原來在內地做工已經好多了,那麼《福布斯》富豪榜裏也就是另外一個名字了。沒有巨大的夢想,就不會時時激勵你的心,你就不會朝這個目標努力,就不會采取行動。沒有更高目標,往往連較低的目標也實現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