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土耳其人一個措手不及,澳新聯軍的先頭部隊在黎明前登陸。士兵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把小船劃到離指定登陸地區以北1英裏的地方。他們在這裏找不到漢密爾頓在巡洋艦上見到的平緩的坡地,而是陡峭的山崖,他們要冒著步槍和機槍的火力網向上攀登。不過澳新聯軍還算幸運,附近海岸守軍並不多,很快他們就停止了射擊向內地撤退。
登陸作戰
指揮者之間的固執己見最終釀成大禍
當暮色擋住了土耳其狙擊手的視線後,在海勒斯角海麵小艇上的英國步兵終於衝上了岸,“克萊德”號上的幸存者也在夜色掩護下站上了狹窄的環形防線,疲憊的士兵在這裏整夜手不離槍,偶爾向固守在已成為廢墟的要塞裏的土耳其士兵開火。
土耳其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穆斯塔法?凱末爾
但其他地方的壞消息還是不斷傳來,所以,當戰役發起後的第四天,即4月28日,韋斯頓下達堅決進攻的命令時,麵對的則是準備充分的土耳其士兵。
土耳其人將火炮運進海勒斯角的堅固堡壘中,毫不留情地向進攻的英國士兵發出一枚枚殺傷力巨大的炮彈。英軍的每次衝擊都因為這些火炮對前進中的步兵側翼開火而失敗。
在澳新聯軍的加巴台普灘頭,連續不斷的騷擾炮火使他們無法組織進攻部隊。聯軍海軍炮手的射擊技術越打越長進,可他們始終沒有學會根據火力呼喚進行定點炮火以支援步兵的突破。有些軍艦用炮火轟擊敵人的戰壕,土耳其士兵就把戰壕向前挖,一直到與英國士兵的戰壕十分接近,這樣海軍的炮火就會連自己人一起炸掉。
隻要土耳其士兵一離開戰壕,就會遭到輕型武器和海軍炮火的襲擊。在長期的僵持階段,戰壕網擴大了,後勤需求按幾何數增長,傷亡不斷上升。
8月6日,指揮著12萬人的漢密爾頓命令增派2個師的兵力在澳新聯軍的側翼蘇夫拉灣登陸,他們計劃與澳新聯軍一起,將加利波利半島攔腰切斷。但是,像刀子一樣陡立的山脊,無法逾越的溝壑,各部隊間配合不協調,最主要的是指揮不力,使這次行動失敗了。
戰鬥持續到11月,情況已經很明顯,英法聯軍無法通過加利波利半島向君士坦丁堡運動了。這場戰役為期半年多,動用了近50萬英法士兵,傷亡近25萬,而聯軍部隊仍停留在4月份占領的位置上,於是英國人隻好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撤退時,澳新聯軍的士兵非常機智地模擬出與平時一樣的步槍和火炮的射擊效果,甚至在戰壕空無一人時仍能迷惑敵人。連續5個夜晚,部隊按精心製定的時間表進行撤退,而在4個白天裏,留在岸上的人巧妙地裝出人員充足的樣子。
英軍的準確射擊為這種迷惑行動創造了條件。土耳其人被英國狙擊手嚇壞了,不敢在白天進行偵察和觀察,也就無法識破英國人的騙術,所以英法聯軍在撤退時候無一人傷亡。
◇知識拓展◇
達達尼爾海峽
又稱恰納卡萊海峽,位於土耳其亞、歐兩洲之間,巴爾幹半島東南端與小亞細亞半島西北端之間、溝通地中海和馬爾馬拉海的水道,全長65千米,寬約1300到750米,水深57至106米,一頭通過馬爾馬拉海連接黑海,一頭通過愛琴海連接地中海,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咽喉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