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抱怨孩子腦子笨
生活中,有些父母特別迷信智商,動不動就抱怨孩子腦子笨。比如,孩子有一道題不會做,媽媽可能說:“你看看,真是笨蛋,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還有一些話如:“你就是爛泥巴糊不上牆,我對你沒什麼指望。”“你真是笨得像一頭豬。”這些話都會被孩子牢牢地記在心裏。當他們失敗的時候,他們會想:“我真的很笨呀!”“唉,我還真是沒用!”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就慢慢被消磨掉了。
另外,父母抱怨孩子笨,對孩子的自尊心也是一種傷害。很多時候,一些父母沒有意識到這點,還經常在大庭廣眾之下,在其他父母麵前這樣抱怨孩子。如果這時候你注意一下孩子的表情,相信那一定是充滿失落的,如果孩子嬉皮笑臉,那說明他對父母這樣的抱怨已經習慣了。
揚揚從學校回來,媽媽問他考了多少分。
揚揚從書包裏掏出試卷,媽媽一看說:“60分?才考這麼一點,真是笨蛋!”
媽媽接著說:“想當年爸爸媽媽都很聰明,考試從來沒有低於90分,你怎麼就這麼笨呢?”
生活中,很多父母喜歡這樣抱怨孩子。這些話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給孩子增加失落感,也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真的很笨。當他考試成績糟糕的時候,他會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爸爸媽媽說我很笨,說我不是讀書的料。”於是,他們就破罐子破摔,你說我壞,我就幹脆壞到底;你說我笨,我就幹脆笨得不識東西南北。
這並非危言聳聽,事情就是這樣,如果父母總是給孩子戴上“笨”的帽子,無形之中孩子就會做出與之相符的行為。盡管父母對孩子的評價並不一定準確、合理,有時甚至是完全錯誤的,但長期這麼說,孩子很可能真的逐漸地成為笨蛋的真實寫照。這種話語對年幼的孩子危害最大。
社會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自我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取決於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即通過“別人如何看我”的方式形成的。孩子的自我形象一旦形成,它又會成為製約孩子、塑造孩子的規範和約束力。“說孩子笨,孩子就越笨”的心理基礎,就在於此。
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並不代表孩子腦子笨,孩子成績差未必將來就沒出息。美國暢銷書作家斯坦丁博士通過對733位百萬富翁的調查,從他們的成功經驗中總結出最有代表性的30項,而“學習成績”一項居然排在最後。
愛因斯坦直到9歲說話還不通暢,而且成績也很平凡,舉止又緩慢,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而他也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對於這個沉靜的孩子,父親總是拿一個小羅盤來給兒子解悶。就是這個小小的羅盤,喚起了這位未來的科學巨匠的好奇心,而這種神聖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學才能的幼苗。
如果沒有父母的肯定和培養,愛因斯坦或許不會在科學領域做出如此巨大的成就。如今,有些孩子可能在學校或考試中的表現並不出色,但他們或許在其他方麵有過人的才能,隻要父母相信孩子,肯定孩子,而不是抱怨孩子腦子笨,孩子就有可能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
試著將抱怨孩子的話換作肯定孩子的話,給孩子恰當的期望和賞識,孩子一定會變得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