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應該注意從日常小事抓起。要讓孩子明白感恩並不是指長大了給父母買大房子、買好車、讓父母出國旅遊等等,而是在不經意的小事中處處體現孩子的感恩之心。
比如孩子在家應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吃完飯收拾一下飯碗、給我們倒杯水等;我們下班後,孩子要主動問候,要接過我們手裏的東西;當我們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我們休息一下;當我們外出時,要讓孩子記得提醒我們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孩子在外上學時,要讓孩子記得常回家看看,或者多往家裏打打電話,彙報一下學習情況和與老師、同學相處的細節情況等。
孩子正是在這樣的細節中懂得了感恩,也知道了感恩可以從小事做起。
提醒家長要注意兩點:一是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對孩子的勞動進行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和熱情鼓勵,因為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當然也更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尊重父母的觀念;二是在這樣的生活細節中,如果家長能先起個帶頭作用,做一番表率的話,這種表率的力量,就會滲入到孩子的心田。
3.讓孩子感激身邊人
感恩並不僅要讓孩子懂得珍惜父母之恩,還要讓孩子懂得並珍惜他人之恩、自然之恩、社會之恩、祖國之恩。要讓孩子從能感恩親人、老師、同學的小事做起,把謝意送給他人,並逐步學會把這份真情、感動傳送給社會上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例如,在學校主動幫助學習不太好的同學複習功課;當有同學不小心掉東西時,要及時撿起並交還給同學;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貢獻自己的一份愛心,一片真情;有好心情要與大家一起分享,彼此共同培養感恩之心。
4.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孩子,注定不會有感恩的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首先應由做父母的言傳身教,不能什麼事都越俎代庖替孩子做,如果我們不對孩子進行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就很容易使孩子產生不勞而獲的思想。
要想在培養孩子責任感、感恩心方麵取得成功,關鍵要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和引導。心理學研究認為,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等在18歲之前就基本形成。要讓孩子“明事理,知道德”,那麼在他們懂事之初就得言傳身教,如果等他們進入大學或成年後再“補課”的話,那時孩子的壞脾性、道德修養低下等毛病已成形,即使再進行教育,恐怕也收效甚微。所以,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