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走出賞識的誤區 1.賞識為什麼會適得其反
自從提倡了賞識教育,並且賞識教育也創下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取得了極大的成就。這就讓許多家長因此產生一種誤解,認為隻要賞識就是好的,所以,他們便不分輕重地對孩子大加賞識。事實上,這樣的家長們是走進了盲目賞識的誤區,這裏我們來了解一下。
先來看一位父親賞識不當導致失敗的例子:
有一位父親經常輔導孩子學習。一天晚上,孩子把父親出的幾道數學題都做對了,爸爸高興地說:“你太棒了,夠得上一個數學家了。”
賞識一番之後,父親又給孩子出了幾道數學題,他滿以為孩子會更努力地去做,可不料隻見孩子看了兩眼就喊道:“我做不了。”
孩子的這種態度令父親吃驚。
按理講,孩子受到賞識之後,會更有信心去學習,然而事實上卻是孩子不再想做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問題就出在父親的賞識上。
父親用數學家的稱號來賞識孩子,使孩子有些忘乎所以,以為自己確實很了不起。正當他滿心高興的時候,他看到父親又留下的作業題頗有難度,自己恐怕做不了,而做不了自己還算什麼數學家呢?——父親這種言過其實的賞識使孩子望而卻步。
孩子為什麼不敢再做下去,因為怕破壞了自己的“數學家形象”。
由此可見,賞識孩子必須注意技巧,言不由衷不行,言過其實也不行。換言之,賞識過分或賞識不當都會有悖於賞識的初衷。
父母不要輕易賞識孩子聰明,因為這很容易使孩子自我陶醉,容易將失敗歸咎於不夠聰明,更重要的是,虛假的恭維會讓孩子變得虛榮。應該記住:賞識孩子的努力比賞識聰明更有價值,因為勞動才能使人偉大,奮鬥才能給人持久的快樂。
另外有一句諺語叫做:真的才是最有力量的。我們認為這句話完全適用於賞識孩子這件事:賞識必須真誠、適度,否則就變成了虛假的恭維,反而對孩子有害,因為對孩子必須進行賞識,但是不能信口開河。
那麼,怎樣賞識才會達到賞識孩子的目的呢?
關鍵是看重過程,而不是隻注重結果。
國外有關專家認為,最好是了解孩子做事情的過程,把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艱難努力都看在眼裏,然後再賞識孩子。
有一位父親在認真閱讀了孩子的作文之後是這樣賞識孩子的:
這篇文章的開頭很好,你能想出這樣的典故來作為文章的開頭實在不容易;中間這個事例寫得很詳細完整,說明你經過了仔細的觀察;結尾的一句話也比較精彩,用它來點題很恰當……
這樣的賞識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因為說到了孩子的心坎上。
為了防止賞識變成虛偽的恭維,我們認為下麵幾點是應該注意的:
(1)不能一味賞識。
對孩子應該要求比較嚴格,但是不能毫不留情地批評孩子,也不要走向另一個極端,把批評變為一味的賞識,這樣,孩子非但不會變得聽話,反而可能會愈加頑皮。
過去人們信奉“不打不成材”的教條,一味地批評,那是違背教育原則的;但是一味賞識,恐怕也不符合教育原則。所以成功的父母總是能夠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
(2)不宜過分賞識。
有一條最普遍的教育原理:不要當著孩子的麵過分賞識他。因為過分的賞識會使孩子成為愛虛榮、驕傲自滿、自以為是的人。因此父母對孩子最好是“嚴在麵上,愛在心裏”。
有些父母可是經常犯這種錯誤: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不錯,禁不住要把心裏的得意對別人講出來,家裏來了客人,也要當著孩子的麵對客人賞識炫耀起來,客人自然隨聲附和,也對孩子賞識一番,這樣做對孩子是無益的。
如果孩子真正是各方麵都表現得挺好,該不該賞識呢?適當的賞識是必要的,但在賞識的同時要對他說明,取得成績首先是長輩和老師們辛勤教育的結果,要保持謙虛好學的精神。
如果父母隻是賞識而不教育,就會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總覺得自己優於別人。有一些被賞識慣了的孩子,做了好事沒有被注意到或者沒有受到賞識就會覺得委屈,不賞識就再不做好事了。
個別孩子追求虛榮,甚至還會弄虛作假來騙取賞識,養成虛偽的品格,所以,父母不要當麵賞識自己的孩子。當孩子受到別人的賞識時,最好喜在心上而不要掛在嘴上,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爭取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