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機遇是人生改變的關鍵 偶然的機遇改變人的一生(1 / 2)

第一章:機遇是人生改變的關鍵 偶然的機遇改變人的一生

本節關鍵觀點:

?偶然的機遇往往決定於人們人生道路上關鍵的幾步,它通過這種方式而改變人們的一生。

北京的老字號非常多,一說起“王致和”,大家沒有不知道的,若提起王致和的臭豆腐,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個“臭”字名揚萬裏,傳遍了全中國。

王致和臭豆腐臭中有奇香,是一種產生蛋白酶的黴菌分解了蛋白質,形成了極豐富的氨基酸使味道變得非常鮮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了硫化氫氣體所造成的。另外,因醃製時用的是黃漿水、涼水、鹽水等,使成型豆腐塊經後期發酵後呈豆青色。

那麼,這聞著臭吃著香的臭豆腐是怎樣的一個由來呢?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但苦於盤纏皆無,不能返歸故裏,隻好在京攻讀,準備再次應試。為了謀生,隻得在京暫謀生計。王致和的父親在家鄉以開設豆腐坊為生,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於是他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

有一次,他製作的豆腐沒賣完,但他又不甘心廢棄,於是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醃了起來。結果,事情一忙便把此事忘了。

秋季到來了,他驀地想起那缸醃製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嚐試,覺得臭味之餘卻蘊藏著一股濃鬱的香氣,雖非美味佳肴,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裏品嚐,都稱讚不已。

王致和屢試不中,隻得棄學經商,按過去試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來。此物價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飯,適合收入低的勞動人食用,所以漸漸打開銷路,生意日漸興隆。

後來,王致和又對其進行多次改進,逐漸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產工藝,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更好,名聲更高。清朝末葉,傳入宮廷。傳說慈禧太後在秋末冬初也喜歡吃它,還將其列為禦膳小菜,但嫌其名稱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點,取名“青方”。

從清朝到新中國成立的三百多年間,王致和雖更換了幾代人,卻始終保留著“王致和”這個老字號,保持著王致和臭豆腐的傳統風味。

王致和之所以能製造出味道鮮美的臭豆腐,可以說完全是因為意外——如果不是他忘了及時買掉醃了的豆腐,他就不會得到製造風味獨具的豆腐的方法。但正是這次偶然的機遇,他不僅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產工藝,而且還使“王致和”臭豆腐名揚全國。

從古到今,似乎命運和機遇密切相關。如:有的人,勞苦一輩子,最終卻連一所像樣的住宅也買不起;有的人,才華橫溢,能力出眾,卻一直隻能徘徊在貧困的邊緣;有的人,不學無術,卻也能混個滿身銅臭;有的人,平平庸庸,卻財利豐收。為什麼這些人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的人有機遇的眷顧,而有的人缺乏改變命運的機遇。

1995年,27歲的劉春儷成了下崗女工。經過一段時間後,劉春儷經人介紹,到了一家招待所做了一名客房部的服務員,開始了每天疊被子、打掃房間的工作。

1996年的一天,劉春儷像往常一樣,清掃招待所的走廊地毯,一位客人叫住她,讓她幫忙到街上買一塊香皂。劉春儷剛開始以為是自己粗心大意,忘了給客人房間配放一次性香皂,她急忙向客人道歉。但客人告訴她:“房間裏已經有一次性香皂了,可是我討厭用那種小香皂,體積太小了不好拿,容易掉,質量也太差。”劉春儷幫助客人買回了香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