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敢冒風險,博得機遇 自古機遇險中求(1 / 2)

第四章:敢冒風險,博得機遇 自古機遇險中求

本節關鍵觀點:

?冒險是一切成功的前提,沒有冒險就沒有成功。冒險越大,成功越大。

自己想做卻不知是否會成功的事,但還是鼓起勇氣去做,這就叫做冒險。海倫?凱勒說:“人生要不是大膽地冒險,便是一無所獲。”冒險是一切成功的前提,沒有冒險就沒有成功。冒險越大,成功越大。

諾貝爾是瑞典化學家。1833年10月21日生於斯德哥爾摩的一個熱衷於化學研究的家庭。在他出生後不久,一場大火燒得全家一貧如洗。諾貝爾隻好跟著父母外出尋找生路。先後到過俄國等一些國家。他從小就看到工人們在荒山禿嶺裏用鐵鎬吃力地砸石頭,為了開通一條鐵路,一條公路,要花費多麼艱苦的勞動啊!小諾貝爾心想,要是能找到一種炸藥,一下子就能炸毀岩石,移山填海該多好哇!

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勒?諾貝爾,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機械發明家,卻熱衷於化學實驗,致力於製造炸藥。

老諾貝爾常向兒子講述古代科學家的發明故事,啟發兒子的智慧,鼓勵兒子要為人類多作貢獻。並經常在廠裏搞些雷管和炸藥的試驗,這些都引起了少年諾貝爾的極大興趣。

1846年,意大利教授阿斯康尼亞、索勃萊洛在實驗中用製肥皂的副產品甘油和濃硫酸、濃硝酸混合製得了硝化甘油。索勃萊洛用它來治心髒病。

一天,索勃萊洛把這種液體化合物——硝化甘油放入燒杯中加熱,企圖觀察這種化合物蒸發後起什麼變化,誰知意外地發生了爆炸,“喔,原來硝化甘油是一種烈性炸藥。”這下教授明白了。

由於硝化甘油非常容易爆炸而且是液態物質,所以不少人對它的製造、運輸、貯存、使用無法很好控製,因此也就很難用於實際——因為有不少人在爆炸聲中喪生,人們聽到爆炸聲就望而卻步。

諾貝爾卻勇敢地知難而進。走上一條充滿艱辛並且時時在與死神打交道的登攀之路。

諾貝爾早就聽說過中國的黑火藥,並對此頗有研究,他拿出了將硝化甘油與黑火藥混和的研製方案。第一個難題是經費,為此諾貝爾去麵謁法國國王拿破侖三世,陳述炸藥的效能、功用。拿破侖隻想到一點:如炸藥研究成功用於戰爭將大有可為。於是命令一個銀行家出資100000法郎幫助諾貝爾搞試驗。

最初,諾貝爾想用黑火藥引導火急速加熱硝化甘油的方法使之爆炸,結果沒有成功。無數次的試驗,使諾貝爾認識到:問題不在於硝化甘油本身,而是引爆裝置不安全的原因,為此他竭盡全力進行安全引爆裝置的試驗。

由於實驗連連爆炸,嚇得周圍的鄰居都害怕了,不準他在那裏試驗。諾貝爾就把實驗室搬到馬拉倫湖。在湖中心的一艘船上繼續研究硝化甘油,他在四年多的時間裏進行了400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可初步控製的硝化甘油炸藥和含汞的硝酸鹽雷管,但諾貝爾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他的實驗室完全被摧毀,他的父親重傷變成殘廢,他的弟弟被炸死,他的哥哥身負重傷,他本人幾次死裏逃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