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心態積極,爭取機遇 天道酬勤,成事之道
本節關鍵觀點: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個人所獲得的報酬和成果,與他所付出的努力有極大的關係。運氣隻是一個小因素,個人的努力才是創造事業的最基本條件。
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曾經這樣談起成功之道:“我認為勤奮是個人成功的要素,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個人所獲得的報酬和成果,與他所付出的努力有極大的關係。運氣隻是一個小因素,個人的努力才是創造事業的最基本條件。”
而在談起自己的創業曆程時,李嘉誠說:“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歲至30歲之前,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勞得來。”
的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想獲取財富,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
小時候,王永慶家裏十分貧窮。由於他在兄妹中排行老大,從小就擔負著繁重的家務。六歲起,每天一大早就起床,赤著腳,擔著水桶,一步步爬上屋後兩百多級高的小山坡,再趕到山下的水潭裏去汲水,然後從原路挑回家,一天要往返五六趟,十分辛苦。不過,這也鍛煉了他的耐力。
小學畢業後,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王永慶沒有繼續去上初中,而是來到嘉義一家米店當學徒。在那呆了大概一年,他的父親見他有獨立創業的潛能,就向親戚朋友借了兩百塊錢,幫他開了一家米店。
米店雖小,但王永慶精心經營著。為了建立客戶關係,他用心盤算每個客戶的消耗量,比如一家十口人,每月需大米二十公斤,五口之家就是十公斤,他按照這個數量設定標準,當他估計某某家的米差不多快吃完了的時候,就主動地將米送到顧客家裏,這種周到的服務一方麵確保顧客家中不會缺米,另一方麵也給顧客提供了方便,尤其是那些老弱病殘的顧客更是感激不盡,自從買過王永慶的大米後,再也沒到別家米店去買過米。
王永慶是一個胸懷大誌的人,單獨賣米,他並不滿足,為了減少從碾米廠采購的中間環節,增加利潤,他增添了碾米設備,自己碾米賣。在王永慶經營米店的同時,他的隔壁有一家日本人經營的碾米廠,一般到了下午五點鍾就要停工休息,但王永慶則一直工作到晚上十點半,所以,結果是:緊鄰的兩家碾米廠,日本人的業績總落後於王永慶。
成名之後,王永慶深有體會地說:“對我而言,我成功的秘訣就是四個字——吃苦耐勞。”
勤奮是成功的第一資本。許多浙商在剛經商、創業的時候,都是一窮二白的,他們沒有學曆、沒有資金,但是,每一個浙商,在工作中都是非常善於吃苦的。幾乎所有的浙商都認為,“隻要肯吃苦,滿地都是金子。”他們能夠“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他們什麼苦都肯吃,什麼髒活、累活都願意幹。別人不願幹的苦活,諸如彈棉花、補鞋子、磨豆腐、配鑰匙等,浙江人都搶著去幹;別人不肯受的辛勞,諸如走南闖北、遠走他鄉,浙江人都樂意去受。而這些從事被人看不起的小行當的浙江人,都搖身一變成了大富翁,而那些小買賣、小行當也變成了全國有名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