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借力打力,巧用機遇 與人合作,與己方便(1 / 1)

第九章:借力打力,巧用機遇 與人合作,與己方便

本節關鍵觀點:

?單純的競爭隻能導致關係惡化,使成長停滯;隻有互相合作,才能真正做到雙贏。

從前有兩個人走在沙漠裏,因為食物和水都已用完,所以兩個人都饑渴難耐。這時候看見有個小屋子想進去討點食物,這時候看見一個老婆婆剛好從屋裏出來,他們就說:“老婆婆能不能討點吃的啊?”老婆婆說:“前麵有條河,我這裏有一個魚杆和一簍魚,你兩個人一人拿一樣走吧。”於是兩個人都很高興,一人拿一樣就各奔東西了,結果兩個人都餓死了,拿魚杆的人因為沒有走到河邊就餓死了;拿一簍魚的人吃完了那些魚後,沒有吃的東西了,也餓死了。

過些日子,又來了兩個人。他們也是一個人拿了魚杆,一個人拿了一簍魚,但是他們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量著下一步的計劃該是什麼,最後他們決定一起去河邊釣魚。他們一邊吃著簍裏的魚,一邊趕往河邊,當簍裏的魚的快吃完的時候,他們已經來到了河邊,他們又釣了足夠多的魚。

前兩個人不知道合作,所以兩個人都失敗了;而後兩個人因為懂得合作,最終雙雙取得了成功。一個人要生存在這個世界,肯定要自力更生,不能事事依賴別人。但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單憑個人的力量很難抓住身邊的機遇。要想不讓機遇與自己擦肩而過,就得學會與他人合作,借助他人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合作,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配合。一個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合作能力。“我能行”的含義,並不是“隻有自己行,別人都不行”,恰恰相反,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取長補短走天下”。對於任何事,隻有齊心合力才能把事情辦好。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萊因哈特?賽爾頓教授有一個著名的“博弈”理論。假設有一場比賽,參與者可以選擇與對手是合作還是競爭。如果采取合作策略,可以像鴿子一樣瓜分戰利品,那麼對手之間浪費時間、精力的爭鬥不存在了;如果采取競爭策略,像老鷹一樣互相爭鬥,那麼勝利者往往隻有一個,而且即使是獲得勝利,也要被啄掉不少羽毛。

某人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在旅途中,驢對馬說:“你如果肯救我一命,請分擔一點我的負擔。”馬不聽。驢精疲力盡,倒下死了。主人把所有的貨物,連同那張驢皮,都放在馬背上。馬哭著說:“真倒黴!我怎麼這樣不幸?我不肯分擔一點點負擔,卻馱上了這全部的貨物,還加上這張皮!”

在一個公司中,很多人都喜歡隻做自己的事,認為完成自己的任務或做好自己職責內的事情就萬事大吉,其實不然,就算一件不需要共同協作的工作,你能幫幫別的同事,也能使同事之間關係和睦融洽,讓辦公室氛圍健康向上,對你個人來說,是莫大的好事,對公司的運轉和創益也會產生良性影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曾有位博士生說:“在這個競爭的社會裏,什麼人都不能忽視。”的確,在一個大集體裏,幹好一項工作,占主導地位的往往不是一個人的能力,關鍵是各成員間的團結協作配合。特別是在程序化、標準化極強的行業裏,每個人隻能完成一部分的工作,團隊合作在很大程度上關係著企業發展的命脈。一個隻會自己工作,平時獨來獨往的人不能給企業帶來什麼。有位人事經理曾直截了當地說:“我從不錄用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的畢業生。”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合作的過程中,也要要互贏的觀念。如果合作雙方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問題,因而往往達不到較好的合作效果。

一天,有三隻老鼠發現油缸底還有一點油,它們都想嚐嚐鮮。可是缸身太高了,下去了就上不來。這雖然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但很快這三個夥伴就拿出了解決方案:一個咬著一個的尾巴,吊下去喝。第一隻喝飽了,上來,再吊第二隻下去喝,依次類推。至於誰先下去喝,抽簽決定。

聽上去這個方法不錯而且具有可行性,於是大家開始著手實施。第一隻老鼠最先吊下去,“哈! 今天我真走運,這點油足夠我先喝飽了。”

第二隻老鼠吊在中間,“這麼點油,都讓它喝完了,我還喝什麼呀?我還是自己跳下去喝吧!”

待在最上麵的第三隻老鼠也很鬱悶,“油那麼少,它倆喝飽了,還有我的份嗎?不如放了它們,我自己下去!”

結果油缸裏多了三隻吱吱亂叫的老鼠。

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尤其牽涉到利益問題時,可能都想要使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這往往影響了彼此的合作。

在現代社會,人們即使目標各異,利益是可以並存的。人與人完全可以坦誠相待,互相溝通,交換個人的需要和看法,通過協商和談判,找到使雙方都獲得利益的雙贏方案。隻有這樣,合作才能達到雙贏。

不論對個人還是對公司,單純的競爭隻能導致關係惡化,使成長停滯;隻有互相合作,才能真正做到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