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借力打力,巧用機遇 讓壓力化為動力
本節關鍵觀點:
?壓力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壓力可能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負擔,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和生命。但它也是生活的刺激,它使人精神振作,使人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現在是一個競爭激烈,充滿壓力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壓力:學生有課業升學的壓力;工人有下崗再就業的壓力;公務員有優勝劣汰的壓力;商家有市場競爭的壓力,等等。人們之所以會產生壓力,是由於一個人的某些需要、欲求、願望遇到障礙和幹擾時,而引發出的不良反應。
壓力具有較大的破壞性。如果一個人不善於排解自己的壓力,而是把壓力憋在心裏,那壓力就會變成心靈的枷鎖。這樣,人就會失去理智的判斷能力,失去激發潛能的自由。在美國每年有3000億美元的損失都是由壓力造成的,歐盟每年也因工作壓力太大,喪失20%的勞動力。而在中國,因為壓力的關係,有近80%的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之中,生活受到較大的影響。
西方有句諺語:“最後一棵草會壓垮駱駝背。”同樣的道理,工作生活中的煩心瑣事,也會給人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壓力,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和生命。
有個50剛剛出頭的教師,曾經經常鍛煉身體,在生活中也是有說有笑。但是有一年,在一次體檢時,他被發現肝上有點問題,從此心情沉重,精神不振,別人每次見到他就是一副唉聲歎氣的樣子,結果不到半年竟形容枯槁。第二年剛過完春節,就聽說他猝然離世。醫生說他的生命不是因為肝病而結束,而是被心理壓力奪去的。
雖然,壓力給人的生活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但是如果沒有壓力,則會削弱了人適應和進取的動力,讓人無所事事。沒有壓力,人本身的惰性就會不斷上漲、蔓延,就會缺乏積極進取的意識;沒有壓力,就感覺不到激情澎湃的力量。鐵人王進喜也說過:“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亂飄飄。”一些退休了的老人往往顯得十分孤獨,經常對人說“悶得發慌”,原因就是缺乏一定的壓力,使他們不能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
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壓力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專門研究壓力的危害作用的心理學家漢斯?塞利也承認:“壓力是生活的刺激。壓力使我們振作,使我們生存。”伯利內的實驗顯示,無論是人還是其他動物,對複雜、新奇和出乎意料的刺激做出的反應更多。林澤等人的實驗顯示:“那些用來經受電擊和夾趾威脅試驗的幼獸,長大以後似乎比早年沒受過壓力的同窩動物更能應付壓力情境。”
古時候日本漁民出海捕鰻魚,因為船小,回到岸邊時鰻魚幾乎都死光了。但是,有一個漁民,他的船和船上的各種捕魚裝備,以及盛魚的船艙,和別人都完全一樣。可他的魚每次回來都是活蹦亂跳的。他的魚因此賣的價錢高過別人一倍。沒過幾年,這個漁民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