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過往(2 / 3)

楚玉顏好奇道:“那父皇當時有沒有很失望的樣子?”

楚禮淵笑道:“失望倒是沒有,有道是有誌不在年高,能夠培養出這樣的青年俊才,其背後必定有一位高人伴其左右。所以我也是費盡唇舌想見見他身後的高人,意欲邀請他出山相助。”

楚玉顏頓生疑惑道:“不知道他身後高人是當今的哪位名士,而且為何後來助您平定叛亂的是當今這位義王,而不是他身後的高人呢?”

“見到那位高人之後,我才知道他自稱‘紂’,因為一直頭戴麵紗鬥笠,所以並沒有看清他的長相麵貌,因此至始至終都不知道這人究竟是誰。一番詳談,表明來意後,但他卻是婉拒於寡人,不過最後卻是應允讓他的弟子隨寡人平叛。”

聞言楚玉顏輕笑道:“想必那時候父皇也是有所躊躇,畢竟義王看起來年紀輕輕,相比之下,這位自稱‘紂’的高人才是您最為理想的賢者形象吧。”

楚禮淵慚愧道:“是啊!不過仔細思忖一番,聊勝於無,何況他之前的所作所為寡人也確實挺欣賞的。不過這位義王卻是有點不情願,寡人原以為是年輕人迫於壓力有點膽怯,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沒曾想到他卻是怕朝廷規矩太多令他不自由,最後還是他的師傅好言相勸才答應,方才帶著滄龍和我一起回了行宮。”

“想必回了行宮,諸位大人見您親自前往所帶回來的高人不過是一個年輕人,還帶著麵具不敢視人,怕是又少不了一番冷嘲熱諷吧!”

“是啊!當時我最擔心的便是他年少氣盛,受不了這番冷遇而扭頭就走。豈料恰逢當時一眾文武正商討如何根治流民之亂,武將主張武力鎮壓,文官主張重在安撫。隻是依當時情形,鎮壓雖短期內能立竿見影,但隱患頗多;安撫之法,則因前線吃緊,並無多餘錢糧予以施行。當時爭執不下的時候,卻是這位被眾大臣輕看的少年解了這難題。”

楚玉顏好奇不已,忙問道:“那他當時是怎麼解決的呢?”

楚禮淵繼續到:“他說‘流民之亂,初看是因貪官汙吏所起,而實際上,這不過是事發的一個起因。百姓所求,不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少有所養,老有所依,安居樂業,便已足矣。而國家內亂不止,四年以來可謂是民不聊生,百姓居無定所,食不果腹,顛沛流離,無奈之際,方才導致這流民之亂。而當下叛亂日久,國庫漸空,軍需尚且勉力維持,實在難以滿足百姓所需,即便一時能支持,也難以久繼。我以為,如今戰事日久,不僅我楚地民眾慘遭兵**禍,百姓死傷無數,燕魯之地亦是百姓流失,人口銳減,即便將來平了這叛亂,也不過一座荒廢的空城,想要重振昔日燕魯之地繁榮,亦是遙遙無期。”

“所以我建議陛下可頒此昭令——凡隨軍輔助大軍平叛之百姓,他日收複燕魯之地,皆耕者有其田,安居有其所。如此既讓茫然無措的百姓有了盼頭,也讓百姓深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同時得眾多百姓相助,對軍隊後勤保障,傷員救助轉移而言皆是極大助力。’”

聞言楚玉顏不禁感歎:“如此年紀,便有如此遠見,確實令人敬佩!”

“是啊,他這一番話,朝野震驚,眾大臣無不讚賞。之後的戰事,凡大軍所向,皆有無數百姓相隨,沿途聞風的百姓更是積極參與,大軍一路東進,所向披靡,若非身臨其境,實在是難以感受當時那種熱血和激情澎湃。也虧了他,如今不過三年,燕魯之地確已再現昔日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