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園內翠綠景,桑榆槿柘顯清新(1 / 1)

大觀園內翠綠景,桑榆槿柘顯清新

《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裏寫道:賈政引眾人觀看省親別墅,一麵走,一麵說,倏爾青山斜阻。轉過山懷中,隱隱露出一帶黃泥築就矮牆,牆上皆用稻莖掩護。有幾百株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裏麵數楹茅屋。外麵卻是桑,榆,槿,柘,各色樹稚新條,隨其曲折,編就兩溜青籬。

這裏的“桑”指的是桑樹,可謂一身是寶。桑樹為桑科落葉小喬木植物,分布於我國南北各省,葉叫桑葉,枝叫桑枝,根皮叫桑白皮,成熟果實為桑葚,均可入藥。桑葚還可食用,以其色香味美、香甜可口而深受人們喜愛。

桑葉經霜後采收,曬幹,生用或蜜炙入藥。性味苦甘寒,入肺肝經,有疏風情熱、清肝明目的功能,臨床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燥熱咳嗽、咽喉腫痛、目赤澀痛、眼目昏花等病症。桑白皮適宜冬季采挖,刮去黃色表層皮,剝離皮部,洗淨,切段。曬幹,生用或蜜炙使用。

桑白皮性寒味苦,入肺經,有潤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能。臨床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熱哮喘、麵目浮腫、小便不利、眩暈頭痛等病症。桑枝春夏采收,枝嫩時切片。其味苦性平,入肝經,有祛風通絡的功能。臨床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四肢拘急、關節腫痛、手足麻木等病症。

桑葚在4到6月果穗紅熟時采收,洗淨,曬幹生用,或用蜂蜜熬成膏劑使用。其味甘,性微寒,可入心肝腎經,功能滋陰補血、潤腸通便。臨床常用於治療肝腎陰虛、精血不足、年老體衰、須發早白、腸燥便秘、燥熱煩渴等病症。

“榆”指的是中藥地榆。地榆始載於《神農本草經》。陶弘景說:“其葉似榆而長,初生布地,故名。其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又名玉豉”。李時珍也提到:“按外丹方言地榆一名酸赭,其味酸,其色赭故也”。

地榆性味苦、酸,微寒。入大腸經。可涼血止血,瀉火斂瘡。地榆用於便血、血痢、痔瘡出血、尿血、崩漏等症,可涼血止血,尤其是痔血、便血等症常用之品,往往與槐花等藥配合應用。用於燙傷、皮膚潰爛、流脂水、疼痛等症,可瀉火毒並有收斂作用,燙傷後,取生地榆研極細末,麻油調敷,可使脂水減少,疼痛減輕,愈合加速,為治燙傷要藥。

“槿”指的是木槿。木槿的用途很多,槿皮可代麻製作繩索,槿條可編製簍、筐、箱等日用品。過去農婦慣用槿汁洗頭,既去汙又治頭皮瘙癢。木槿根皮及葉可分別用來釀酒。值得一提的是,將,木槿根用來燉肉作藥膳,可治吐血、咯血。

據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木槿,種之易生,嫩葉可茹,作飲代茶。”《醫林纂要》中記載:“木槿花,肺熱咳痰吐血者宜之。”取木槿花適量,開水衝泡代茶飲。赤痢用紅花,白痢用白花。可起到祛風、除濕熱、利小便的功效。取鮮木槿花、玉米麵各適量。先將木槿花切碎,加入玉米麵和勻,蒸熟後加調料,隨意食用。可治痢疾,能活血潤燥、清熱祛濕。取木槿花、瘦豬肉等量。先將木槿花,加水煮沸,去渣留汁,放入豬肉塊煮熟,加調料,吃肉飲湯,可治大便下血,濕熱帶下。利腸胃,除痢疾。取紅木槿花適量,陰幹研末,用以煎麵餅蒸食,可治下痢。用木槿花陰幹研末,用陳糯米煮湯調服。可治反胃吐食。

“拓”指的是拓樹,其莖葉為常用中藥。拓樹莖皮是很好的造紙原料;葉可用於飼蠶;果可食用並用於釀酒。我國古時常“桑拓”並稱,如《禮記?月令》記載:“季春之月,毋伐桑拓。”中醫認為,拓葉性味淡而微甘、涼,入肺、脾經,有清熱解毒、祛風活血之功,適用於癢腮、癤腫、濕疹、跌打損傷、關節扭傷、腰腿痛。其莖葉經加工製成的糖漿有抗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