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浙江人的創業之道 第三節 以人為本,以富民為先(1 / 3)

第三章 浙江人的創業之道 第三節 以人為本,以富民為先

一、“綠色浙江”的規劃

人類文明的發展模式給我們地球帶來的最大負麵作用莫過於環境的汙染和資源的耗費。20世紀60年代後,人們逐漸醒悟並對此加以治理。但是,“末端治理”的模式往往技術難度大,經濟效益差,“馬後炮”式的環境保護方法困擾著許多國家。

目前浙江省正處在工業化加速期。伴隨工業發展,能源和資源消耗也在不斷加大。2000年,全省能源消費量5616萬噸標準煤?穴按當時熱值計算?雪,其中煤炭消耗量為5028萬噸,人均能耗1.2噸標準煤,人均電耗1650千瓦時。預計到2005年,浙江省的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7000萬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的消耗量達到6000多萬噸。這是環境容量所不能承受的。

據測算,2000年全省廢水排放量已經達到21.33億噸,煙塵25.4萬噸,固體廢物排放量為1385.7萬噸,曆年累計貯存量4132萬噸。汙染物排放量的大量增加,已產生了一係列的生態問題,嚴重的環境壓力和生態惡化狀況,已成為浙江省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難題。有人作過統計,人類掠奪性地開采資源、浪費能源,所獲得的最終產品隻占原材料的20%至30%,餘下的70%至80%的資源都是作為廢物排放在環境中,造成環境汙染和生態紊亂。

20世紀70和80年代,歐洲一些國家製訂了以汙染預防為目標的“清潔工藝”和“清潔生產”法規,法國早在1980年設立了無汙染工廠的奧斯卡獎金以激勵企業推進汙染預防。發達國家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廢物量最小化、源頭削減、無廢和少廢工藝、汙染預防等新的生產和汙染防止戰略。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結了上述國家經驗,於1989年提出了“清潔生產”的戰略及推廣計劃。其實質是,從生產設計、能源與原材料選用、工藝技術與設備維護管理等社會生產和服務的各個環節實行全過程控製,從源頭減少資源浪費,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控製汙染產生。這一新思想得到許多國家和企業的認可。改變在生產末端控製汙染的模式,實行生產全過程的汙染控製,是人類生產方式的一大飛躍。

(一)“資源小省”的強省之路

浙江省是一個資源嚴重缺乏的省份,能源資源更是稀缺,目前基本靠外部調入,人均淡水資源雖然處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僅為世界人均擁有量的四分之一。

然而,一方麵資源不足,另一方麵資源利用率卻較低,浪費嚴重。長期以來,浙江省總體上還是沿用以大量消耗資源、粗放經營為特征的傳統發展模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來實現較高的經濟增長。這種發展模式,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呈不和諧的趨勢,難以維持發展的可持續性。

據有關部門調查測算,目前浙江省工業萬元產值能耗和主要單耗與國際先進水平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2000年每千克標準煤能源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3美元,而世界銀行1996年公布的國際單位能耗產出GDP平均值為2.2美元,高收入國家為3.5美元。2000年6000千瓦以上火電廠供電煤耗為每千瓦時372克標準煤,國際先進水平為317克;噸鋼可比能耗平均為736千克標準煤,國際先進水平為656千克;每噸水泥熟料燃料消耗為128千克標準煤,國際先進水平為107.5千克。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約68%,國際先進水平為80%。

巨化集團是浙江省開展清潔生產的試點示範企業,現在已有10多個產品實施清潔生產。據審計,實施清潔生產以來,每年可以節省水409.75萬噸、蒸汽281.59噸、尿素180.9噸、堿599.44噸;每年回收原材料肼14.79噸、聯二尿40.7噸、氨150噸、尿素160噸、有水氫氟酸609.87噸、氯氣100噸;每年削減主要汙染物排放量氨氮55.6%、COD68.1%、油汙類64.3%。1997年以來,工業產值翻了一番多,但汙染物排放反而減少了,每年因此取得直接經濟效益1724萬元。

由此可見,推行清潔生產是一條減少環境汙染、增加經濟效益的“雙贏”之路。國內外許多成功實踐表明,清潔生產在大幅減少汙染產生量的同時,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作為一個“資源小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推行清潔生產,是浙江實現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的一條必由之路。

對從事生產和服務的企業來說,清潔生產將是一種要求、一種理念和一種責任。實施清潔生產還是走向世界的跳板和通行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環境與貿易的問題成了國際經濟合作的焦點問題之一。在國際貿易中,關稅壁壘的作用逐漸削弱,而“綠色壁壘”卻在加強,一些國家和地區通過製定嚴格的強製性技術標準,以限製不符合能耗、環保標準的產品進口。特別是發達國家,他們設置一些自己能達到而發展中國家目前難以達到的資源環境技術標準,不僅要求終端產品符合環保標準,還規定從產品的研製、開發、生產、包裝、運輸、使用,到循環利用等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和企業環境管理體係都要符合環保要求。1997年以來,我國每年因遭遇“綠色壁壘”而受阻的出口商品價值達70多億美元。

為維護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合法權利,避免與環境相關的非關稅壁壘,隻有提供符合標準的“清潔產品”,才能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