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 1)

序言

從金融外戰到金融內戰

曆史上的好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今天的書要想成為好書,必須抓住時代的脈搏。深刻認識世界、準確把握時代,由此才能寫出符合曆史發展大勢、反映時代進步要求的好書。當今的經濟金融正處在一個大動蕩和大變革的時代,是一個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時代,一切的好書大概都不能離開這個主題。李才元先生的《金融內戰》緊緊抓住了這個時代主題,提出過去30 年世界經濟處在要素驅動的最高階段,最終導致以金融危機形式表現出來的金融內戰,美國是金融內戰的中心,中國也處在金融內戰的邊緣;現在,美國正在反金融內戰,中國實際上已經開始全麵防金融內戰,如果防、反金融內戰勝利,中國、美國和世界經濟將從此進入創新驅動階段。這也是未來30 年人類的曆史使命。

總覽《金融內戰》全書,作者做了兩種發展模式的區分:一種是要素驅動—資源掠奪—黑色道路—戰爭崛起;另一種是創新驅動—實業發展—綠色道路—和平崛起。此前世界主要經濟體是第一種發展模式,現正處於向第二種發展模式的轉變中,而在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的轉變中,必須打贏金融內戰。那麼,什麼是金融內戰呢?為什麼說金融危機的實質是金融內戰呢?

金融危機讓整個世界焦頭爛額,也引發全球範圍的大反思。本書認為,本次危機影響時間之長史無前例,危害空間之廣前所未有,引起的學術分歧空前巨大。主要有三派:一是金融美元派,認為美國濫用美元霸權、金融機構逐利和創新過度而金融監管極不匹配是危機根源,這是金融外戰的思路;二是實業貿易派,認為全球不合理的經濟秩序和嚴重失衡的貿易結構是危機

根源,這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思路;三是資源金融危機派。資源金融危機的觀點認為,資源能源泡沫是危機的“元凶”,金融美元是“幫凶”,實業貿易是“受害者”。“美國人在微觀層麵的金融創新甚至欺詐、宏觀層麵的監管失控甚至縱容,都隻是危機根源的技術層麵,危機的最終根源在資源泡沫和信用泡沫,在於全球經濟從業者對資源的偏好和追捧。絕大多數人賴以生存的原本是實業,在資源沫誘惑和信用誤導下,他們卻將越來越多的資金用於購買土地等資源金融資產。這樣,不創造價值而隻能以地租等形式吸收價值的自然資源就像海綿一樣一點點吸幹了實業領域的血液,最終溫水煮熟了青蛙,吸血鏈條斷裂,實業奄奄一息,資源海綿也慢慢幹了。因此,此次危機在根源上不是貨幣戰爭,我們也沒有成為貨幣戰爭俘虜,而是上了資源泡沫

和信用泡沫的賊船。世界金融結構越來越像一個倒置的金字塔,資源和資源金融的絕對膨脹建立在實業和實業金融相對萎縮的基礎上,現在它倒塌了。” 這樣的金融內戰是發生在一國內部實業與資源、實業金融與資源金融之間,同時伴有熱錢進出的大規模內戰,是紙幣條件下現代經濟矛盾的主要形式。如果把全球經濟看作“一個國家”,看作一個地球村,在全球範圍內同樣存在發生在實業金融與資源金融之間的金融內戰。不難看出,《金融內戰》提出了兩個主要的觀點:一是將貨幣戰爭、金融戰爭等外戰思潮歸位到金融內戰,從偏重熱鬧而不現實的國際視野回歸偏重國內視野。作者為此全麵分析了美國金融內戰和奧巴馬新政,認為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可能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觀點是典型的外戰思潮,必須高度警惕。二是將虛擬經濟回歸到實體經濟,回歸到實體經濟內部的實業和資源的關係,闡述二者之間為什麼會以金融危機的形式爆發金融內戰,而防、反金融內戰為什麼必然是和平內戰以及怎樣做到和平內戰。作者希望以務實而不浮躁的心態麵對嚴峻的國內結構性問題,為“調結構”和防範金融危機做點有意義的理論工作。

美國金融危機就是金融內戰爆發的結果,奧巴馬式反擊正在進行。奧巴馬和贏或戰贏?兵敗或身敗?中國已經爆發金融內戰了嗎?中國能否避免金融內戰?對這些大家感興趣的問題,作者將一一給出自己的解讀。對與錯,留給讀者判斷吧!

劉國芳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2010 年5 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