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四大戲班進京!(1 / 2)

京都,梨園。

一夥伶人正在排練。

淒婉的愛情故事,在這個時代是斷不能有的,至少不能放在明麵上去唱。

而能夠存在的。

多是一些歌頌皇帝英明神武,將國家打造的萬國來朝。

將軍衝鋒陷陣,最終揚名立萬,娶到了漂亮的媳婦兒的事。

且不管大夥喜不喜歡聽。

上頭讓你演,你就得這麼來。

想演別的,抱歉,來不了。

有時候戲曲也跟著社會的變動而不斷變化。

這看似有些舔,但卻是大勢所趨。

畢竟這個時代能夠聽得起戲的人,多少還是有些身份背景的。

正所謂,小橋流水有閣樓,古道西風無瘦馬。

舞台之上。

生旦淨末醜各司其職,一起排練,相互學習卻不衝撞。

現在是白天,離那些有錢人家和朝廷上的官員聽戲的時間還差的早呢。

然而身為一名成熟的打工人。

伶人們可沒時間休息。

他們要努力鍛煉自己的本事,也就是俗稱的練功。

這要是功夫不到家了。

那可是會被送去當兵的。

倒不是吐槽這點。

而是就他們這幫小胳膊小腿的,上去那不是妥妥的送死嗎?

說起來,京都的梨園文化發展不深。

早在前朝,京都人壓根就不愛聽戲。

他們留戀於勾欄瓦舍,也就是俗稱的娛樂商業中心。

因為那裏有酒樓飯館,有賣衣服賣小吃的。

雖然勾欄裏以前也有戲台,戲房,實行的也是商業化的管理。

但那會兒的京都人,喜歡遊園詩會。

說白了就是一幫人在上檔次的地方吟詩作畫,吃酒彈琴。

而隨著大周朝立國。

又重武輕文。

老百姓整天擔驚受怕,手頭上又沒幾個子。

前朝的那些勾欄瓦舍,沒人捧了,自然很快就逐漸凋零起來。

也是趁著這個時候。

原本被排斥的戲曲,逐漸被朝廷放在了明麵上。

之所以不選擇什麼吟詩作畫,也是因為這東西很難操作。

至於什麼相聲評書,這個時代還沒有。

之所以選擇戲曲,倒不是因為大周武帝喜歡這些,對他而言,什麼戲曲,什麼吟詩作對,那都是扯淡,沒什麼用。

於他而言。

最重要的就是重武強軍。

這哥們信奉槍杆子裏出權勢的道理,平時有事沒事就喜歡舞槍弄棒,妥妥一個戰爭皇帝。

他和他老子不同。

他父親大周仁帝,登基在位20多年,是個老好人。

一門心思給兒子鋪路,平時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還隻娶一個媳婦兒。

堪稱皇帝界的楷模。

也是因為他在位的時候,打下了堅實的國庫基礎,兒子才能在這個時候敗家。

不過大周武帝也知道。

重武強兵不能光在人的肉體上進行,精神層麵上也得有點感召。

因而他讓人在背後扶持,戲曲,以及其他能夠改變老百姓想法的文化,比如什麼畫本之類的東西。

但戲曲占據主流。

戲曲這東西,源遠流長。

別說是前朝了,往前數個好幾百年,這璀璨的文化都是一直存在的。

然而現如今的戲曲。

已經逐漸淪為為大周武帝賣命,改變老百姓想法的工具了。

這讓一幫老一輩的戲曲師傅,很是心寒。

現在的京都梨園,管事兒的主要是幾個梨園世家。

這幾個家族分別是劉家王家和李家。

他們算是最早開始在京都發展戲曲的家族,但最近都有種被朝廷收編的趨勢。

對於這三大家族來說,他們當然不願意被朝廷收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