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易經與領導智慧 2.無常、歸零的境界(1 / 2)

第九章 易經與領導智慧 2.無常、歸零的境界

易經的“無”與現代管理學的“0”管理方案有異曲同工之處。現代管理學的“0”管理方案是通過將決策歸零上升到易經“無”的境界,是一種在管理決策中遊刃有餘地發揮隱性秩序、

“自生自發”文化的有效管理。

利用易經智慧實現對“無”的管理,首先必須修煉一顆“無常心”,將心境反推至“無”,即空靈的境界。

中國易經哲學對道家的影響深遠。易經“有”與“無”的思想對道家“無常”境界的理想構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家講“空靈”,空靈是一種建立在“有”與“無”基礎之上的大“無常”。老子在《道德經》四十九章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所謂的“無常心”,絕不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而是要求我們不但不能固執一己之見,而且還要有一顆厚實博大的包容心,要有一個海納百川的大胸襟。

由此可見,道家的“無常”和前麵提到的曆史上王莽治國中的無“常規”之策還是有區別的。明代呂坤在《呻吟語》中,對老子的“無常心”作了精彩的解說:“舉世都是我心。去了我心,便是四通八達,六合內無一些界限。”“無常心”正是要做到“去我心”,達到“舉世都是我心”。顯然,“無常心”這樣的境界,恐怕隻有把自己的心“修煉”到空靈、靜虛、清靈,即“無”的境界,才能達致。

在老子看來,世俗中人,往往裝滿了自己的想法,固執拘泥,自以為是,剛愎自用,這樣的心猶如一塊頑石,不僅不可能突破自身、超越自我,還往往帶著一孔之見、一己偏執,由此步入“死地”。所以,聖人應該“無常心”,解放自己的心靈,使自己達致意誌的自由。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六章中說:“致虛極,守靜篤。”這個“虛極”、“靜篤”的境界就是一種“無”的境界,也就是“無常心”的境界。

現代領導管理學對建立在易經智慧上所展開的“無”管理,是把一種世俗的“無”、常見的“無”,推翻上升到智慧的“空靈”。說到“空靈”,許多人會理解成閉門修煉,去做不食人間煙火的修道士。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

在我們平凡樸素的生活中,追求達到一種智慧人生的升華過程,就是一種“空靈”,我們人生的腳步如何能夠邁入一種理想的“空靈”境地呢?先哲告訴我們:隻要我們能最大限度地“去我心”,做到“以他人之心為心”,我們就會得到這種人生的大空靈。

一個充滿睿智的領導管理者,也是一個“舉世都是我心”的人,當他的雙腳邁入這樣的境地時,他“無常心”的智慧同樣也是能夠達致的,事實證明領導管理者的這種“空靈”的“無常心”的心性修行,對於組織管理來說有五大作用。

一是“無”的心境有利於增強思維的敏感度。

“無”是空靈、靜虛、清靈的境界,屬於人類意識裏比前意識、潛意識更深層次的“空靈層”;這樣,所有這些前意識、潛意識層的絲絲律動,都將在這一“空靈層”裸露無遺,所以思維的敏感度必將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

二是“無”的修養有利於增進組織內部的和合度。

正是因為思維的敏感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故它愈能深入到人的“真aY-智力的根部”,進而愈能覺察組織內部參與互動的組織成員之間存在-著的種種“不一致”,並且還將有望進而察知產生所有這些“不一致’’的真正根源。找到了這些根源,組織內部的和合度就有望得到空前的增強,至少是將能實現真正“和而不同”的良性互動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