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易經與領導心界 2.上、下關係(1 / 1)

第十章 易經與領導心界 2.上、下關係

“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是毛澤東主席晚年對葉劍英元帥的評價。說起這位呂端,我們可以從《宋史》人物列傳中找到他的一些事情。

呂端先做過成都知府,後來被宋太宗親自拜為宰相。呂端能登上宰相位置,靠的就是行事正直大方。呂端經常講:“吾直道而行,無所愧畏,風波之言不足慮也。”

呂端的為臣正直大方,而獲拜相之利的史實,正可與坤卦六二爻爻辭相對應。

坤卦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象日: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這個卦說:正直、端正、廣大的品質,因為不守舊習,心無滯礙,就會有大的發達。這是因為地德廣大中包容萬物的緣故。

呂端當年曾與寇準共事,且位在寇準之上。但寇準力主抗擊遼國的侵略,經常直言諫政、毫無顧忌。朝廷中許多臣僚對寇準有看法,覺得他鋒芒太露。

而呂端對寇準十分尊敬,在政事上總是與寇準虛心商量。他認為:寇準的直言,是忠貞的品質體現;主張抗遼,與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相合符。當宋太宗擇選新的宰相時,皇帝、群臣都認為呂端是最好的人選。呂端卻說:“寇準是最合適的人選。”

呂端從政時,李繼遷叛逃西陲,依宋代律法,凡叛將之流都要受滿門抄斬的懲罰。當時李繼遷倉皇叛變時,其母親因年事已高,被留在家鄉。李繼遷被朝廷定為叛將後,他的母親馬上被抓起來。宋太宗為了昭示對臣僚叛逃行為的嚴懲,決定殺掉李繼遷的母親。

這時,呂端卻從當時的大局出發,從長遠計慮,反對殺掉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全盤思忖後,接受了呂端的意見,卻換來了西陲的相對安寧。李繼遷去世後,他的兒子感激宋朝不殺祖母之恩,終於投降了宋朝。

而呂端一生富貴,終至拜相之尊,真是“無不利”也!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範仲淹的精神境界。北宋政治改革家範仲淹出身基層,對民生疾苦有切身感受和比較深入的了解,他把保民、富民看作是維護封建國家穩固的根本,而這也恰恰是易經經綸治國的重要思想。

損卦:艮上兌下,艮為山,兌為澤。這是個吉卦。範仲淹根據卦辭與傳的解釋,他又作了進一步發揮,他說:“下卦二陽,上卦二陰,取陽資陰。”即損下益上。“然則下者上之本,本固即邦寧。今務取下乃傷其本矣,危之道也。”可是,治理國家又不能不取之於下,怎樣解決這個矛盾?他認為:統治者要依據形勢變化,取之有時,要考慮到人民的利益。“損之有時,猶說也;損之無時,澤將竭焉”,他反對竭澤而漁,“故日:川竭必山崩”,“下涸而上枯也”,然後得出曆代進步思想家共同的結論:“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景佑元年(1034年)範仲淹知蘇州,他在南園買了一塊地,本是準備建房安家,陰陽說風水好,是塊寶地,要世代出公卿,而他卻因此改變了計劃,在這塊地上蓋起了學舍。範仲淹說:“吾家有其貴,孰若天下之士鹹教育於此,貴將無已焉!”不願一家貴,而願天下人都貴,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崇高情操,是古代民本思想的光輝典範,永遠令人崇敬。

易經中有“損上益下”的思想,這是說:農民有糧有食,知禮義廉恥,自覺守法,社會安定,統治穩固。

範仲淹對益卦的解釋把這個原則闡述得更充分。益卦說“上卦陽多,故日育餘,下卦陽少,故日不足”,因此“剛來而助柔,損有餘補不足”。他說:“這個卦象告訴我們,治國有十條原則,就是‘自上惠下’,統治者減損,使人民增益。”“天道下濟晶物鹹亨,聖人下濟萬國鹹寧”,是“為道大矣”。為什麼是一條大原則?因為“益上日損。損上日益。何也?夫益上則損下,損下則傷其本也,是故謂之損;損上則益下,益下則固其本也,是故謂之益。本斯固矣,幹斯茂矣,源斯深矣,流斯長矣。”

範仲淹把“民”當作國家的“本”、“源”,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上與下、統治者與民之間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下之益上則利有竭焉,上之益下則因其利而利之,何竭之有焉?”如果無限製地搜刮人民、減損人民,統治者不過是收一時之利。相反,如果人民富庶,“君育黎庶如彼身體”,民富則國強,統治者就可永享太平,其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