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讀懂自己,做最聰明的自己 該退就及早脫身
遠離虎口是非之地
世事複雜,人心險惡。有時事情會瞬息萬變,不測之禍從天而降令人猝不及防。“朝為座上賓,夕為階下囚”的事情在政治鬥爭中、在與小人的交往中是經常發生的。明智者在這種情況下應是能留則留不能留則應及早脫身,離開虎口是非之地。能說動他人放走自己就是勝利。“鼇魚脫卻金鉤去,搖頭擺尾不再來”,隻要有本領有能耐,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還怕不能東山再起嗎?
張儀馬不停蹄,周遊列國,為秦惠王推行“連強擊弱”的路線,並連連得手。正當他最後說服燕昭王接受了以臣示秦的建議,春風得意地準備回國報功領賞時,不想他的後台老板秦惠王卻去世了,由武王繼位。武王自從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等到繼了王位後,群臣又都在武王麵前毀謗張儀,說:“這個人不講信用,反複不定地出賣了許多國家,以取得國君的善待。假如秦國一定再用他,恐怕會被天下人譏笑。”
諸侯聽說張儀和武王之間有嫌隙,便紛紛背叛連強政策,而又實行合縱,而且齊國還專門派遣使者責備秦國為什麼仍然重用張儀。
張儀一看形勢,不僅自己在秦國不會再受寵,而且如果不及早離開秦國,恐怕連性命都有危險,於是想出了一條脫身之計。他對武王說道:“我有個計策,希望能獻給大王。”武王說:“什麼計策?”張儀回答說:“為了整個秦國著想,必須使東方能發生大變,然後大王才能夠多取得土地。現在,我聽說齊王很怨恨我,隻要是我所在的地方,齊國必會發動軍隊加以攻伐。所以我乞求讓我這不肖之身到魏國去,齊國必定會發動軍隊攻打魏國。魏、齊的軍隊會聚在城下交戰,而彼此都無法抽手離開。大王趁這空隙去攻打韓國,進入三川。然後將軍隊開出函穀關直接進討周都。這一來,周天子必然會獻出祭器。大王便可挾持天下,據有天下的地圖戶籍。這是稱王的最大功業嗬!”
秦王認為他說得很對,便答應他的要求,還備妥三十輛兵車送張儀進入魏國。齊王一聽說張儀到了魏國,果然發動軍隊攻打魏國,說是要活捉張儀。魏國國王很害怕,張儀就勸魏王借用楚國的使者去齊國,告訴齊王,說:“大王很怨恨張儀而進攻魏國,雖然願望是要懲罰張儀,但事實上,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使張儀更受到秦王的信賴。”齊王說:“寡人很憎恨張儀,隻要是張儀所在的地方,我必定發動軍隊攻討它。為什麼說更使張儀受到信賴呢?”楚使者回答說:“這樣做,的確就是更使張儀受到信賴。張儀出使時,本來曾與秦王定下良計,秦王認為他說得很對,所以備妥了三十輛兵車,而將他送人魏國去。現在,張儀入魏,大王果然攻打魏國。那麼,大王等於是對內使自己的國力疲困,而對外攻打與自己有邦交的國家。結果是給你增加一個鄰近的敵國,使自己國家受製,這樣一來,正中張儀的反間計,讓秦王高興。這就是我所說的使張儀更得信賴的道理。”齊王聽到這裏,如夢方醒,連連說道:“你說得對,你說得對。”於是,便立即命令解除攻打魏國的戰爭。魏國的戰爭之危,得到解除,張儀不但安全得到保障,而且得到魏王的禮遇,任命他為魏國的宰相直至病死。
張儀作為縱橫家,不但在推行“連強擊弱”的路線時,表現得瀟灑自如,縱橫捭闔,而且在遇到危難時,亦能以退為進,使自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始終處於不敗之地,著實表現出他超人的才能。
俗話說,“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它與“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一個意思,即以退為進,就是在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或者危難之時,可以退讓一步,暫避一時,主動放棄眼前一些利益或者轉移努力方向。這樣做,不但能避其鋒芒,脫離困境,而且還可能另辟蹊徑,重新占據主動,以彼處之“得”來彌補此處之“失”,以長遠之“利”來抵償眼前之“損”。這對現代處世技巧也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