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讀懂自己,做最聰明的自己 有理也勿狂
得饒人處且饒人
人際交往中,常有這樣兩種人:有些人無理爭三分,得理不讓人,小肚雞腸;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卑不亢,得理也讓人三分,顯得綽約柔順,君子風度。
有的人為了一些非原則性的以及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麵紅耳赤,忙個不亦樂乎,誰也不肯甘拜下風,以至大打出手,鬧了個不歡而散。
其實,事後靜下心來一想,當時如果忍讓三分,自會風平浪靜,退守一步,自會海闊天空。所以,越是有理的人,表現得越謙下,這越能顯示出他的胸襟之坦蕩、修養之深厚。
可見,“得饒人處且饒人”,方是人生的糊塗境界,對於雞毛蒜皮的小事,又有什麼想不開的?
範仲淹心地善良仁德,他曾說:我一生所學的隻有“忠恕”二字,但受用無盡,以至於在朝廷之中輔佐君主,招待幕僚、朋友、親戚、家人等從不曾有一刻離開這兩個字。範仲淹又告誡他的子弟:“人哪怕十分愚笨,指責別人時則又十分聰明;哪怕十分聰明,寬恕自己時卻又糊塗了,你們隻要常常用責怪別人的思想來責怪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意來寬恕別人,不怕不可以成為聖賢的人。”
武則天當皇帝後,受到了唐王宗室和一些舊大臣的激烈反對,最先是老臣柳州司馬徐敬業,他請唐初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為他寫了討伐武則天的檄文,從政治、作風到私人生活,將武則天說得一無是處,罵得狗血噴頭。
武則天看著數落她“狐媚惑主、豺狼成性、殺姊屠兄、弑君鴆母”等文字,隻是微微一笑。她對文武大臣說:“駱賓王這樣罵我,太過分了。但這個人確有才華,應該把這樣的人招撫過來。”於是,武則天派人想辦法去找駱賓王,駱賓王因不貪戀榮華富貴,早就雲遊四海去了。
一般人總是容易記仇而不善於懷恩,因此才有“忘恩負義”、“恩將仇報”、“過河拆橋”等說法,卻很少有“以德報怨”、“感恩圖報”、“一飯之恩終身不忘”的君子。不過關於“以德報怨”一詞,卻有商榷的必要,因為孔子主張“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否則就會出現“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