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兆麟
冠軍特寫
李兆麟教授,中山大學地球化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32年11月出生於廣東省佛山市。1951年考入中山大學地質係,1955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1952年全國高校和院係大調整,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和廣西大學的地質係、礦冶係合並,成立了中南礦冶學院),1956年入蘇聯莫斯科大學地球化學專業礦物教研室讀研究生,1960年獲蘇聯地質礦物學副博士學位。1961年回國後,長期致力於地球化學教學與科研工作,培養出大批優秀專業人才,為我國教育事業作出貢獻。與教學同時,在實驗地球化學及礦床地球化學科學研究方麵亦取得卓越成就,是我國最早倡導礦物中包裹體研究者之一。
“老李老師”是我們對李兆麟教授的稱呼。因為他學術造詣甚高,待人又很和善,所以深受學生們敬重和喜歡。
【品質鍛造】 熱情 愛國心 事業心 恒心 決心
將希望寄予青年人
——訪中山大學李兆麟教授
韋慧曉
訪談開始時,笑容可掬的李兆麟教授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知道我是從來不接受采訪的,這麼多年來都沒有接受過。”
能打動李教授,讓他破例接受訪談的,是奧運“冠軍論壇”的主旨——“探索成功奧義,啟迪青年智慧”。李教授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和教育中,當我說到這次活動可以和更多的青年人分享他的成長經曆和感悟時,李教授欣然同意了。
李教授說:“現在時代不一樣了。我們之間有代溝,知識的層次、社會的影響、學習條件、科技水平等很多方麵都不一樣。但也有一樣的,那就是,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都愛國。不管怎麼說,一代勝於一代,你們會更有成就。”
因為對國家的熱愛和責任感,這位科學家一直對青年人的教育投入極大的熱情。
成就科學研究的“四心”
李兆麟教授提到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體會時,語重心長地說:“一個科學工作者要取得成績,這與奧運冠軍所走的道路相似,就是要有愛國心、事業心、恒心和決心。”
李教授認為,“愛國心”就是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事業心”就是終身為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工作而奮鬥的責任心,每一個科學工作者均熱愛自己的事業,並視為自己的第二生命,可為之廢寢忘食,付出一生的心血;“恒心”就是科學研究工作要取得成績需要我們有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的精神,為科學研究工作默默耕耘,付出艱苦的勞動才能有所前進、有所發現,這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決心”就是科學研究的道路是曲折的,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險阻,這就需要我們有百折不撓的勇氣和精神,有決心去克服和戰勝前進中的每一個困難,去獲取勝利。
“隻有不畏艱辛的強者才能登上科學高峰!”李教授祝願青年人成為攀登科學高峰的強者。
在訪談過程中我發現,李兆麟教授的成長經曆正是這“四心”完美結合的體現。
在這“四心”中,“愛國心”和“事業心”分別是對國家和事業的責任心。這是超出個人利益的。
有超出個人的目標和動力,才可能忘我地付出努力,才可能獲得超常的成績。這是以一己私利為目標的人所無法超越的。
與專業談戀愛
地質專業在很多人眼裏是艱苦的代名詞,我問起李教授是如何走上這條路的。
李教授講起中國地質行業發展的曆程:從解放前的很不受重視,到解放初期備受關注,後來在經濟發展大潮中受到冷遇,近年來又開始逐漸回暖。李教授參加高考恰逢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建設急需資源,選擇地質專業正是青年人投身祖國建設的熱情響應。當時學習環境是很艱苦的,但大家的學習熱情都十分高漲。愛國報國之心決定了李教授事業的選擇。
當我問到李教授是否一開始就喜歡這個專業時,李教授說:“對專業的認識和興趣的培養是有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我對地質專業是在學習中從不認識到認識,從實踐中逐漸培養出對專業的感情的。記得我是通過別人對專業的一些介紹並懷著好奇的心理報考了中山大學地質係的。但入學不久接觸到實際,覺得專業課程比較枯燥,不如其他係的有意思,一度產生過迷茫。後來在專業課和實習課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增加了對專業內涵的認識;加上名師循循善誘的教導,對我適應大學求知有很大幫助。”
著名的地質學家陳國達教授上《普通地質學》課時,用簡練的語言闡述了“大學與中學不同在於‘博學’,大學生不能局限於課堂學習,要到圖書館去看參考書,在書中求知,提倡獨立思考,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在書中找答案解決問題”。這一席話對正在求學中的李兆麟教授很有啟發:在大學學習要有主動性和深入鑽研學問的精神,在學習中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麵。在後來野外地質實習中,他又增加了對地質專業的感性認識,從而產生了興趣,並且開始與地質結下了不解之緣。
李教授還清楚地記得在大學時一位蘇聯專家說過的話:“專業就好像你的愛人一樣,你不愛她,她就不愛你。”李教授笑著說:“對自己的專業應‘深交求愛’,你不要不了解時就說不愛它。事實上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相對於整個專業領域來說也隻是很少的一部分,所有的專業課也隻是打了個基礎而已。考上大學很不容易,青年人要珍惜大學這一黃金時代,既來之則好好學習專業所規定的內容,我們應該相信它有用,把書讀進去慢慢接觸就了解了,從而就會產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