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小柔並沒有嫁人。
當年許竹聲拋下虞小柔去往長安,虞小柔捧著那件繡滿了並蒂蓮的嫁衣,哭腫了雙眼。虞小柔的母親素來淩厲潑辣,桃源鄉幾個婦人素來與她不和,此次知道虞小柔被人拋下不管,沒少在背地裏戳虞家的脊梁骨。
許竹聲走後不久,虞小柔的父親便病逝了,是一直為虞父診病的那個郎中忙著料理了喪事,那個郎中素來有些懦弱糊塗,見了虞母這樣爽快潑辣的女人竟心中歎服,不由自主生了情愫。
安葬了虞父,那郎中索性對虞母表明了愛慕之心,被虞母亂棍打出去了幾次,依舊癡心不改,終於打動了虞母,讓虞母同意改嫁給他。
雖然大唐民風開放,婦人改嫁也屬尋常之事,然而虞父畢竟新喪不久,照實說出也著實落人話柄。虞母索性宣城,又為愛女虞小柔覓得如意郎君,郎君乃長安人士,不日便要隨夫去往長安。
所以,明明是虞母改嫁郎中來到長安,桃源鄉的人卻誤以為是虞小柔嫁往長安,帶著寡母一同前往。
隨母在郎中長安城的家長居住了一段時日,虞小柔碰巧聽聞前去青龍寺上香的鄰家阿姐說,青龍寺有位畫壁畫的年輕畫師,一雙生花妙筆畫的那佛陀仿佛真有靈光普度一般,且那畫師人也年輕俊俏。
虞小柔聽鄰家阿姐描摹了畫師形貌,越聽越覺像是昔日的戀人,思量日久還是忍不住來看一看,卻不曾想,真的就是自己的竹聲哥哥。
許竹聲不禁啞然,卻難掩滿心慶幸,原來自己青梅竹馬戀慕的少女並沒有嫁人,這簡直是上蒼垂憐,賜予了自己一份天大的禮物。
一念及此,他緊緊擁住虞小柔,心中打定主意,為報青龍寺救命之恩,他還需留在寺廟中將壁畫完成,待到畫完了壁畫,今後自己不管是在長安以賣畫為生,或者是隨著虞小柔回到桃源鄉,都再也不要和虞小柔分離了。
寺中不便收留女客,虞小柔隻得返還家中,她告訴許竹聲,母親與那個郎中如今已經有了孩子,雖說母親與郎中皆待她尚算不錯,然而在那個家中,自己確實已經成了一個多餘之人。
望著虞小柔黯淡的眸子,許竹聲心中愧疚不已,他向虞小柔發誓,待到他完成了寺中壁畫,拿到了青龍寺的謝儀,定然用這些錢風風光光娶虞小柔過門。
那段日子,或許是許竹聲一生中最開心的一段時光,他心中的那一點點空缺,就這樣不經意間被倏然填滿了。白日裏,他沉浸在佛家莊嚴慈悲的佛教壁畫之中,揮毫潑墨,一筆一畫描繪出佛陀普動眾生的慈悲心腸。
待到一天忙完,虞小柔總是在青龍寺外等他,她手中拎著食盒,裝著自己親手烹製的齋飯點心,一雙笑盈盈的眸子宛如溪邊的小鹿,讓人心中怦然。
連寺廟中那凡心未泯的小沙彌都忍不住跟著許竹聲抱怨:“許施主,看到你和小柔娘子如此恩愛,我真想留了頭發還俗算了。”
生活中有了滋潤,讓許竹聲的畫筆更具性靈,那些佛像壁畫靈動剔透,讓人見之忘俗。不過月餘,許竹聲便已經完成了佛像畫作的創造。
渡慈親自把謝儀交到許竹聲手上,許竹聲望著渡慈那雙平和慈悲的眼睛,長揖拜謝他的救命之恩,渡慈看著站在許竹聲身後的虞小柔,微微一笑:“世間幾人能得完滿,許施主卻能得償所願,真是羨煞人。”
許竹聲拜別了渡慈,與虞小柔商議去往何處,虞小柔道是自己喜歡長安的風流繁華,不願再回到桃源鄉。這話正遂了許竹聲的心,他拿著青龍寺的謝儀在長安城置辦了一間房舍,房舍不算大,有三四間廂房,一個種著花草的院落。
在這間院落中,許竹聲終於拿著如意杖挑起了虞小柔的紅蓋頭,高燒的紅燭下,穿著一襲繡滿了並蒂蓮的嫁衣的虞小柔,嚶嚀一聲鑽入了了許竹聲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