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輯 深謀遠慮,未雨綢繆活用曆史之“謀”智慧 謀略講究虛實之道 ——廉範智退匈奴兵
《孫子兵法》說:“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孫子認為,一支軍隊要想取勝,最重要的是要爭取主動,避免被動。主動地位的取得不能靠空想,在未戰之前,要“先處戰地而待敵”,先敵完成作戰部署,以逸待勞。軍隊作戰所處有兩種基本態勢——力弱勢虛和力強勢實。在作戰對象和攻擊方向的選擇上,要集中兵力以強擊弱;在兵力運用上要以多勝少,避實擊虛。
可見,中國人自古以來運用謀略時就講究虛實之道。虛虛實實,變化無常,讓別人猜不透你,你的謀略奏效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東漢時期,匈奴大舉進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旗),而雲中太守正是廉範。廉範是廉頗的後代,頗有謀略。當時,有人就勸說廉範發檄文求救。但是廉範卻不同意,而是選擇了帶領少數部隊,前往邊境抗擊匈奴。
匈奴兵力強盛,廉範的兵力處於劣勢。再加上廉範還留了一部分預備隊,因此在交戰的時候漢軍漸漸落在了下風。
暮色四合之時,廉範命令兵士每人點燃兩個火把,相互交叉捆綁在一起。這樣一來,火把逐漸多了起來,乍一看,好像天上的星星都失去了顏色。
匈奴軍看見漢軍的火把不斷增多,就以為漢軍的援軍到了,非常害怕。於是,廉範命令所有部隊,等到天黑就手拿火把,突襲匈奴。匈奴不知虛實,四下潰散。
就這樣,雙方僵持到了清晨,匈奴大軍準備撤退。廉範就命令手下衝進匈奴營帳。這時,天上大風呼嘯而來,眾兵士點燃了匈奴的營帳。不僅如此,漢軍還大聲喊叫。匈奴兵驟然聽到漢軍攻來,四下慌亂而逃。廉範當即命令兵士追殺匈奴,匈奴人慌亂之際來不及抵抗,被漢軍斬殺了數百。自此之後,匈奴兵再也不敢進犯雲中了。
廉範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大破匈奴兵,就是因為他深諳虛實之道。白天交戰,廉範雖然兵少,但還是冒險留下了預備隊,隻以少數兵力迎敵,這是實而示之虛。當夜幕降臨,部隊疲憊不堪的時候,廉範就命令部隊多點火把,讓匈奴以為漢軍來了援軍,這是虛而示之實。在廉範虛實結合的策謀之下,匈奴人早已經亂了方寸準備撤退。而廉範則抓住機會,在匈奴撤退的時候乘勝追擊。這才以少勝多,大破匈奴。
事實上,陷入危機不可怕,因為隻要你應對得當,危機終究是可以化解的。因此,虛實之道不僅僅可以用來對付敵人,同樣也可以用來化解自身的危機。但其實,無論戰術謀略如何千變萬化,其內在的實質是不變的,總結起來就隻有兩句話,那就是“致人而不致於人”和“避實而擊虛”。隻要抓住了這兩點,你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中變化出無窮無盡的戰術來打敗你的對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無法阻止對手認清自己,但我們可以讓對手不能知彼,讓其不能輕易看清我方的本錢和底牌。這種不讓對方知彼的方式,就是謀略中的虛實之道。
在這個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牌。如果別人輕易就可以摸清你的底牌的話,那麼他就可以很輕鬆地算計,把你玩弄於股掌之上。因此,千萬不能小瞧了古人的虛實之道,就算你不想用它來算計別人,也還要靠它來自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