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正當李嘉誠在塑膠花生產中春風得意之時,突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風浪。一家客戶宣布他的塑膠製品質量粗劣,要求退貨。李嘉誠不得不冷靜下來,承認質量有問題。他知道是因為自己太急躁了,在經營決策上一味貪大求功,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問題。
李嘉誠手中攝著一把訂單,客戶又不斷打電話催貨。李嘉誠可謂騎虎難下,如果延誤了交貨日期就要罰款,甚至連老本也會賠進去,於是,他不得不親自蹲在機器旁監督質量。然而,僅靠這些老掉牙的麵臨淘汰的機器要確保質量又談何容易?再加上大部分工人,隻是經過短暫的培訓就被當做熟練工使用了,他們能夠操作機器將製品成型,就已經很不錯了。
因此,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推銷員帶回的客戶反饋令李嘉誠不寒而栗,客戶不但提出拒收產品,而且提出讓工廠賠償損失的要求。
客戶都是中間商,他們或將產品批發給零售商,或出口給海外的經銷商。塑膠製品早已過了“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好年景,用戶對製品的款式質量變得挑剔起來。塑膠工廠日益增多,競爭自然日益激烈。競爭的法則是優勝劣汰,粗劣的產品必然會被逐出市場。
倉庫裏堆滿因質量欠佳和延誤交貨退回的成品,這些客戶紛紛上門要求索賠,還有一些新客戶上門考察生產規模和產品質量,見這情形扭頭就走。
產品積壓,沒有進賬,原料商仍按契約上門催交原料貨款。李嘉誠上哪兒去弄這筆錢?他被逼急了,就說:“我實在拿不出錢,你們把我人帶走!”原料商笑道:“你想得美?我們要你幹什麼?我們要的是錢!”原料商揚言要停止供應原料,並要到同業中宣揚李嘉誠“賴貨款的醜聞”。這又是一道殺手鐧。
銀行派職員來催貸款。李嘉誠懇請求銀行放寬限期。工廠開工不足,不得不裁減員工。部分被裁員工的家屬上門哭鬧,有的賴在辦公室不走,車間和廠部沒有片刻安寧。留下的員工人心惶惶,為工廠的前途,更為自己的生計憂心忡忡。
但是,經過多方麵的努力,李嘉誠最終渡過了這一次難關,他也成熟了許多。他知道今後的航程,還會遇到急流險灘、暗礁風暴,作為船長,切不可陶醉在小小的勝利之中,須胸懷大誌,頭腦冷靜,更為穩重。因此,他給自己立下座右銘:“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
無論麵對任何危機,冷靜就是最重要的,一些人一旦危機來臨就逞匹夫之勇者,這都是難以成就大事業的,所以隻有那種能夠忍辱負重、養精蓄銳、相時而動者,才是真正的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