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兵團的編製變化外,具體到每個衛士頭上,編組方式也有改變!
在折衝府的時候,十人為一火。而到了出征大軍裏,軍士們三人組成一個最小的作戰單位,三個小組九人組成一個小隊,五個小隊組成一隊,統一由隊正、或者隊副指揮。
是不是少了點什麼?
沒錯,火長不見了!在大軍出征時,火長不負責一線的軍士指揮工作,轉而負責後勤保障。在兵團指揮係統裏,最低一級的單位,五十人的隊。由隊正直接指揮士兵,外加一名隊副,一名負責軍法的書記官(押官)一樣的家夥,這人同時也是隊伍的持旗手。
在開戰前,上級指揮官開會,一般就是隊正或者押官前去開會。知曉具體戰鬥中的陣型變化、構成,在實際戰鬥中,兩人共同指揮隊伍行動。
隊正在最前方,他做什麼動作,軍士們就跟著做什麼動作。比如隊正舉槍,則軍士舉槍!而押官往往兼任秉旗,也就是扛著隊旗,跟在隊正後方!
他代表的是隊伍的方位,旗幟移動,軍士們則跟著移動。這樣,一人指揮動作,一人指揮運動,兩人共同指揮下,保證這一五十人的隊伍裏人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自己要去到什麼位置...
同時,在隊伍末尾可能看不清旗幟的軍士身後,還有一名隊副。他的責任就是在戰鬥中,負責提醒前麵這些人腦子打成狗腦子的軍士們冷靜,看號令!同時也有督戰隊的職責,在戰鬥中有兵不顧將,擅自退步逃跑的兵,他有權直接陣斬!
作為原折衝府的執戟士,李峰也同級調動,在這右武衛大軍裏混了個隊副的職位。每日跟在隊伍的屁股後麵進行操練,倒也談不上多辛苦...
就這樣日複一日的操練、備戰。好不容易等到各折衝府的軍士到齊,朝堂上關於領軍大將的人選討論出來,一則來自西域的消息再次傳入這上都城,接著傳遍京畿...
“涼州都督郭孝恪率二千輕騎出烏骨,已解天山之圍。郭都督乘勝率軍追至處月俟斤...”
消息一到,上都城人聲鼎沸。人人盛讚郭都督運籌帷幄,勇冠三軍...
唯獨朝堂諸公,以及李峰這些待命的軍士們尷尬得不行。
好家夥,這涼州都督有點猛得過分了啊!
聽說突厥寇邊,咱們這又是召集士兵,又是征發糧草輜重的,結果咱們這剛弄好,回頭你那邊自己已經打完了?!
這就蛋疼了...
人都來了,結果活沒了!
“峰隊副,你說這郭都督自己就打跑了突厥人,那我們這次是不是就不用出征了?”
訓練的間隙,陳九郎跑到李峰身邊,壓低聲音偷偷問道。
“不知道,這事馮隊正還沒跟我說過怎麼處理。”
李峰搖搖頭,十分誠實地答道。自己未來也不是曆史發燒友,鬼知道這貞觀十六年,右武衛大軍有沒有出征...
不過既來之則安之,李峰想得很開...
出征也好,不出征也罷。這日子都得過不是?出征咱好歹也是個芝麻小官了,隻要自己不腦抽,作為壓陣的隊副,又有防彈衣的保護,安全問題完全不用擔心。
不出征的話,馬上春天到了。結束操練,回家幫陳老漢把地裏耕種的活幹完,再好好翻翻自己手機裏那本,看看能否找到造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