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 大閘蟹的牌麵(1 / 2)

“好吃的大閘蟹應該去哪兒找呢?”蕭鈺琪陷入了沉思。

蘇揚也開始回憶起關於大閘蟹的傳聞。

大閘蟹,學名叫做中華絨螯蟹,自古就是華夏的珍饈佳肴。

關於為什麼叫做“大閘蟹”,他倒是聽過一個說法。

大閘蟹具有洄遊的特點,它在淡水的河湖裏成長覓食,每到繁殖的季節,則洄遊至入海口的鹹水中產卵。

在人工養殖之前,漁民會在洄遊的水路上設蟹籪捕撈。

這種用竹子編成的蟹籪,又叫做“閘”。

夜晚時,漁民利用大閘蟹趨光性的特點,在蟹籪上點上燈火,誘使它們自己往裏爬。

由此捕撈方式而得名“閘蟹”,而“大”字估計是形容蟹的個頭大。

所以最後就稱作了“大閘蟹”。

再說起華夏吃蟹的曆史,那可就久遠了。

據說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的時期,有一種東西叫做“夾人蟲”,經常從水底下爬出來傷人。

有一位叫巴解的壯士,想到用熱水來對付他們的辦法。

結果,意外的發現,這些“夾人蟲”經過滾燙之後,散發出異常的香味。

他大著膽子嚐了一口,沒想到就此解開了蟹肉珍饈的封印。

因為是巴解開了吃“夾人蟲”的先河,所以“夾人蟲”也更名為“蟹”,意為“解蟲”。

這個故事的真假無法確認,但是古人也愛吃蟹,那是肯定的。

魏晉南北朝時,先人們已經有了糖藏蟹、鹽醃蟹的做法,並且開始用薑醋作為食蟹調味品。

薑和醋作為食蟹的固定搭配,從那時起,一直延續到今天。

但是糖蟹這種偏向黑暗風格的料理,現在就鮮有人問津了。

至於隋唐以後,食蟹的風氣更是開始興盛,甚至出現了花色蟹饌。

比如隋煬帝食用的鏤金龍鳳蟹,用果皮雕刻作容器,內盛蟹肴以點綴筵席,已經是非常奢華了。

到了宋朝,吃蟹的花樣就更多了。

不僅有“蟹釀橙”,這種蟹與水果搭配的奇妙組合。還有以生吃螃蟹為樂趣的“洗手蟹”。

再往下,到明清時,已經跟今天吃蟹的方法很貼近了。

蟹肉、蟹黃還跟其它食材結合起來,形成花樣繁多的菜色。例如蟹粉獅子頭,蟹黃包等等。

至於哪種螃蟹更好吃?

蘇揚前世的時候,倒是有人給評了個順序。

據說民國時京城有位名醫,不僅醫術高明,還是位酷愛吃蟹的老饕。

他吃遍各種螃蟹,憑著口感,把蟹分為六等。一等湖蟹,二等江蟹,三等河蟹,四等溪蟹,五等溝蟹,六等海蟹!

當然,這隻是他個人的說法,沿海的居民肯定是不認可的,因為他把海蟹排的太低了。

海蟹,個大肉厚,自然有適合它的吃法。

但如果說起蟹黃蟹膏的鮮美,還是要看大閘蟹。

大閘蟹在華夏分布極廣,從北到南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棲居於湖泊河流當中,甚至連一片小小的水塘中都能飼養。

不過,要說哪裏的大閘蟹最知名,還是要數吳州。

吳州水係發達,江河湖泊縱橫,尤其以太湖流域最為廣袤。

這裏非常適合大閘蟹的棲息和養殖。其中的陽澄湖,地理位置更是得天獨厚。

陽澄湖有適宜的水深和氣溫、充足的光照以及堅硬的湖底。水質清澈,水草豐茂,陽光能直射湖底,是大閘蟹最為理想的自然生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