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欲太盛心難靜,傻瓜才會成為欲望和金錢的奴隸 淡泊名利,知足常樂
過分自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太露,勢必難保長久;金玉滿堂,往往無法永遠擁有;富貴而驕奢,必定自取滅亡。而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將一切名利都拋開,這樣才合乎自然法則。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不願放棄對權力與金錢的追逐,依舊固執地不肯放下已經過去很久的往事……於是,我們隻能用生命作為代價,透支著健康與年華;然而當我們得到一些自認為很珍貴的東西時,不知有多少與生命休戚相關的美麗像沙子一樣在指間溜走,但我們卻很少去思忖:掌中所握的生命的沙子,數量是非常有限的,一旦失去,便再也無法撈回來了。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因貪婪而身敗名裂,甚至招致殺身之禍,驅使他們做出種種抉擇的動力就是不可控製的貪欲,也因他們缺少了一種放鬆生活、開朗熱情的良好品質。
清朝開國初期,攝政王多爾袞,為人非常貪婪,他一生為了追名逐利,爭權奪勢而不能自拔。
多爾袞對於皇權之爭真可謂煞費苦心,六親不認。他的哥哥皇太極去世後,雖然已擁立其子福臨(即順治)為帝,但多爾袞欲篡奪皇位的野心絲毫沒有消減。孝莊文太後為了穩住與撫慰多爾袞貪婪之心,讓其兒子順治帝封多爾袞為皇叔攝政王。但是,這並沒有使多爾袞對孝莊文太後母子的這一恩賜買賬。他一麵在暗地裏製作龍冠、龍袍,以備伺機謀篡奪位;另一麵指使蘇克薩哈、穆濟倫等近侍策劃“加封皇叔父攝政王為皇父攝政王,凡進呈本章旨意,俱書皇父攝政王”。在清朝眾多的攝政、輔政王中,僅此一人稱“皇父攝政王”的尊號與殊榮。對此,不隻是當朝文武諸臣大惑不解,就連友邦也深感費解,引起一些議論與猜測,乃至朝鮮國王說:“實際上就是兩個皇帝了。”
多爾袞隨著權力的劇增,貪婪的胃口也日益增大。極盡追名逐利之能事,把福臨之所以能登上大寶的功勞持為己有,把各王公在入主中原前後的戰功也盡歸於己。
由於多爾袞貪得無厭、利欲熏心,依仗他的權勢恣意橫行,天人共怒。正所謂利深禍速,他去世不足半月,順治帝就一反常態地向皇父多爾袞大肆施以奪權之舉:先命手下大學士等朝臣闖進攝政王府悉繳信符之類悉入內庫;繼而又派吏部侍郎索洪等人把賞功冊奪回大內;在把多爾袞十數款罪狀公布於世之後,就“將伊母子並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奪。詔令削爵,財產入官,平毀墓葬”。
一般貪婪自私的人目光如豆,隻看得見眼前的利益,看不見身邊隱藏的危機,也看不見自己生活的方向。人如果貪欲越多,往往是生活在日益加劇的痛苦中,一旦欲望獲得滿足,他們仍然會失去正確的人生目標,陷入對蠅頭小利的追逐;還有一些人好貪小便宜,卻因此而吃了大虧,這就是所謂的“知足之人永不窮,不知足之人永不富”。
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是那些懂得知足常樂的人生活得更為幸福。這是因為,一個具有開朗熱情性格的人,通常在生活中懂得知足常樂、平淡是福,能夠笑看輸贏得失,當放則放。
有了一顆知足的心,人才會有真正的寧靜、真正的喜悅、真正的幸福。知足常樂,是一種與世無爭而又安於平凡的心境,也是一種不經意間的幸福。
知足可以理解為:別人的錢比自己多,我不嫉妒,錢少可以儉樸點、量入為出;別人有花園洋房、名牌時裝,我不羨慕,房小可以安排得緊湊點,照樣收拾得窗明幾淨,衣服穿不起名牌,青衣布衫也舒適;別人吃山珍海味,我不眼饞,粗茶淡飯也照樣吃得健康結實,並且同樣香甜。
常樂可以理解為:有一位愛自己的配偶,也許是一個最普通的人,沒有權錢與容貌,但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比什麼都珍貴。有一份糊口的工作,雖然薪水不高,但能維持日常的生活,想想也欣慰。還有孩子,也許學習成績平平,但身體健康,活潑可愛……這些難道說不是樂事嗎?實際上,如果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身邊的樂事數也數不清。這是多數人的一種最實際的生活。
真正的喜悅不是每天都追求到了什麼,而是每天都懷有一顆滿足的心愉快地生活。滿足的秘訣,在於知道如何享受自己所有的,並能驅除自己能力之外的物欲。既然“遍地黃金”的日子還沒有到來,既然我們都是普通人,那麼,其他就顯得無足輕重,還是腳踏實地、安心地過平民百姓的生活。知足者常樂!
如果能閉上眼睛想想自己的生活,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擁有得太多了。但假如我們不懂得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得到的再多又有什麼意義。
從前,有一個樵夫,靠每天上山砍柴為生,日複一日地過著平凡的日子。
有一天,樵夫跟往常一樣上山去砍柴,在路上撿到一隻受傷的銀鳥,銀鳥全身包裹著閃閃發光的銀色羽毛。樵夫欣喜地說:“啊!我一輩子從來沒有看過這麼漂亮的鳥!”於是把銀鳥帶回家,專心替銀鳥療傷。
在療傷的日子裏,銀鳥每天唱歌給樵夫聽,樵夫過著快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