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裴元紹的犧牲(1 / 2)

西漢定都長安,曆經兩百一十一年,興盛於高祖劉邦,卻是終結於王莽。對於王莽此人,曆史上的評價也是諸多爭議,有人說他是周公在世,也有人說他的亂臣賊子。當然,對於漢室時期的人們來說,王莽自然不會有什麼好名聲。王莽在位期間所做的一些改製,等到王莽敗亡之後,基本上都被廢除了,但是有一個習慣,卻是被保留了下來,那就是雙字名與單字名的區別。

王莽在任期間有一個怪癖,那就是對名字特別的看重,他一掌握朝中重權之後,立刻便是下了一道指令,把朝中各級官名給改了,由此可見一斑。而王莽對人名那更是在乎,在王莽的子嗣當中,有一個長孫原本是叫做王會宗的,不過王莽卻並不喜歡王會宗的名字,直接便是下令讓他把名字給改了,改成了王宗。

如果王莽的大新朝能夠延續下去,這個王宗的就將會是王莽的繼承人,將來必定能夠成為大新朝的皇帝。隻是王宗卻不願意就這麼幹等著,和自己的舅舅合謀,想要奪了王莽的皇位,隻不過此事還沒有開始行動,就被曝光了,王宗畏罪自殺。被自己的長孫給背叛,王莽自然是氣憤不已,又是一道詔命,把王宗的名字又改回了原本的王會宗。由此,就可看得出來,王莽不喜歡雙字名,後來甚至還出台過一個叫做“去二字”的法令,規定當時的人們隻準用單字名,隻有在犯了罪之後,才恢複使用雙字名。

正所謂上行下效,王莽的這個喜好漸漸便是傳了出去,甚至慢慢影響到了百姓。此後王莽兵敗身亡,他所發布的“去二字”法令自然也已經失效了,但百姓們卻是已經習慣了單字名,甚至將取雙字名的人視為不光彩、貧賤之人,這種風氣一直遺留到東漢末年。

作為羅陽身邊最核心的謀士戲誌才,就是這樣一個顯著的代表,戲誌才出身貧寒,祖輩更是獲過刑獄,因此才會給戲誌才去了這麼個雙字名。從小到大,戲誌才可沒有少因為這個名字的緣故而受人歧視,就算是和戲誌才有同窗之誼的荀彧,暗地裏對戲誌才也是極為的輕蔑,一直到後來遇到了羅陽,戲誌才才算是真正的熬出了頭。當然,這主要也是因為戲誌才本人的確是有才華,值得羅陽重用。

而在羅陽的帳下,除了戲誌才之外,同樣用雙字名的,還有一人,那就是羅陽起兵早期,與周倉一同投奔羅陽的前黃巾大將裴元紹!

裴元紹出身貧寒,早年曾經犯過偷盜罪,雖然王莽的“去二字”法令早已廢除,但當時審理裴元紹案件的官員還是下令裴元紹改為雙字名。之後裴元紹加入了黃巾軍,因為有些拳腳功夫,慢慢被提拔為黃巾軍中的將領。黃巾軍大多都是貧賤之人,對於裴元紹的雙字名也沒有誰會在乎,久而久之,裴元紹也是習慣了這個名字。

雖說是和戲誌才一樣投奔到了羅陽帳下,但和戲誌才相比,裴元紹可沒有那樣出眾的才華,而作為一名武將,裴元紹的武藝在羅陽早期的時候,還能算得上是中流水平,可到了後來,裴元紹那點本事可就真的算不上什麼了。雖然羅陽並沒有因為這樣而冷落了裴元紹,不過裴元紹也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已經幫不上羅陽什麼忙了,幹脆便是自請跟著劉辟和龔都一起駐守荊州。不管怎麼說,留在長安,遠不如留在荊州有意思,至少劉辟和龔都與裴元紹一樣,都是黃巾軍出身。

盡管是如此,裴元紹對於羅陽的忠誠卻是沒有絲毫變化,在裴元紹的心裏,是羅陽讓自己從一名賊寇、待罪之身,提拔到現在的榮華富貴,裴元紹情願為羅陽肝腦塗地,以報羅陽對他的知遇之恩。這次羅陽下令讓荊州駐守的兵馬執行任務,裴元紹可是興奮得很,因為他終於有機會再次為羅陽效命了。可以說,對於這次伏擊行動,就算是劉辟和龔都也不如裴元紹來得有精神!

按照先前所布置的任務,裴元紹是負責指揮兵馬推那些巨石截斷義軍的前後退路,在做完這些事情之後,裴元紹更是迫不及待地趕了過來,想要多殺幾名敵人。隻是等裴元紹趕到的時候,天子劉協和那百餘名義軍將士已經躲到掩體裏麵去了,裴元紹那是連一個人都沒有殺到。

就在裴元紹滿臉失望地向劉辟和龔都二人彙報,卻是正好聽到義軍的那名軍官出來喊話投降。裴元紹倒是沒有聽出有什麼問題,而劉辟卻是歎了口氣,搖頭說道:“可惜了!沒有就此把他給殺了!”而在劉辟身邊的龔都也是一臉不甘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