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八十四章 見道德仙宗【二】(1 / 2)

清淨境者,有兩類。

第一類,是如秦先羽般天生清淨境。第二類,乃是道學領悟高妙,心中平和淡然到了極點,久而久之,心性清明,淡然而淨,便與天生清淨境的人物無異了。

眼前這位,原是道德仙宗一位弟子,修為不高,然而深研道學,悟得其中至深至妙之意,無論善惡之念,喜怒之惡,也隻能泛起一絲漣漪,最終歸於平靜。

懷有這種心境,便是清淨境。

當他發覺自身已然修成清淨境的時候,歡喜了幾個時辰,便又歸於平靜。

這是心性領悟,與道行高低無關。

秦先羽覺得此人修為或許還不如自身,但他的心性,卻要遠比自身這天生清淨境更為平和。

“貧道還要修行,失禮了。”

那人微微一笑,伸手作個請的手勢,已是下了逐客令。

少年撇了撇嘴,然後拉著秦先羽離開。

“他是三代弟子,原本是頗為好玩的一個人,和我聊得來,談得來。我們曾經一起去後山洗澡,掏過鳥蛋,不過後來被人罵了一頓,說是鳥蛋之中也是生靈,所以就不幹這事了。”

少年攤了攤手,說道:“後來我睡了一覺醒來,這廝就不再好玩了。”

秦先羽問道:“為什麼?”

少年說道:“因為他修成了清淨境,性子不複當年。”

邊講邊行。

前方又有一人,他從對麵走來。

眼神淡漠,如水晶一般,神色冷淡,全無人氣,唯有一身道意。

擦肩而過,神色未變,他眼中似乎全無秦先羽二人,或者說,這兩人與地上的石塊並無不同。

又是一個清淨心?

秦先羽倒吸口氣。

清淨之心者,赤子之心者,或清淨境者,俱是極為罕見的人物,千萬人中未能尋得一個。或許幽州大地廣袤,人口億萬,能夠有許多這類人物,但心性難以判定,並非根骨一般能夠測得出來。

古往今來,並不缺乏心性絕倫者,絕佳根骨者,但大多未能得遇仙緣,導致埋沒天資,碌碌一生,壽盡之後,隻留一具枯骨,化作塵土。

但道德仙宗竟能搜羅出這許多心性脫俗的人物?

“天生清淨境者,清淨之心者,諸如此類,我道德仙宗並不缺乏,但本門真正看重的,還是他們的成就。”

少年說道:“能夠進入這裏的,並不一定都是清淨心,清淨境,但他們必然都有所成就。”

秦先羽聽出了許多不同的含義。

道德仙宗,並不缺乏清淨心,清淨境之人,或者此地之外,便有一些這類弟子。而在這裏的弟子,必然是有所成就的。

秦先羽沉吟道:“比如這位?”

“他也本是門中一個尋常弟子,修為極快,後來有所感悟,也如之前那廝一樣,感悟道學,心性變化,溫善平和。”少年說道:“再到後來,他修成了道劍,憑借這種淡然心性,熬過了道劍的諸般考驗。”

秦先羽微微皺眉。

“修成了道劍,他時時斬去心緒,深研道學,已成清淨心。”少年說道:“憑借道劍來護道,修行再無憂慮,他雖是三代弟子,卻也已是金丹九轉,內蘊元胎,功成圓滿的人物。後來他閉關十年,近些日子才破關而出,據說再過不久,將嚐試元胎化道,邁入道境,成就道祖。”

秦先羽半晌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