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孩童,俱是根骨絕佳,悟性不凡,心性亦是上等,甚至還另有特異之處。
放在尋常宗門,便是千百年難得一見的人才。
放在大德聖朝,倘如沒有埋沒,得以修道,必然也是能夠力壓同輩的曠世之才。
就算是太漓門這等宗派裏麵,也極少有這類上等天資弟子。這上百弟子,以天賦而論,每一人都不亞於那個曾經起意對秦先羽動手的青師。
中州燕地第十脈落定之日,雖然仍是遙遙無期,但許多事情,已在燕地的考慮之中,比如眼下擴展第十脈的傳承,便大有刻不容緩的意味。
秦先羽未有異議,至於其中有什麼更深的考慮,那也不是他所能左右的,而他心係修道,實則也不願考慮。
這上百弟子劃歸第十脈之後,與其餘各脈弟子一樣,在聽音三十六閣以及鬥法閣聽講,由主峰或其餘各脈長老加以教導,無須秦先羽過於費心勞力,不會過多耽擱秦先羽的修道光陰。
但作為首座真人,總不能沒有嫡傳弟子,因而才請他選取幾名弟子。
秦先羽挑了五人。
第一人喚作善業,年已十三,歲數最高,乃是眾人之中的佼佼者,性子沉穩至極,頗有玄衝和明途的風範,天賦極高,未來不可限量。而相較之下,秦先羽更看重此人沉穩鎮定的性子,實是由內而外的沉穩,值得令人倚重,日後辦事,足能擔當大任。
第二人喚作善皓,沉默內向,實則冷漠冰寒,極具劍修資質,日後若得修行有成,沒有在修煉境界之中受阻,沒有半途夭折,勢必又是一個類似林景堂的人物。
第三人名為善翎,性子恬淡,與秦先羽性格略有相像,而氣質則跟明風相似,日後若他願意,當可傳下先天混元祖氣,甚至傳下道劍也未嚐不可。但秦先羽並不強求,這些弟子適合哪一種功法,最終還是要弟子自行選擇,倘如善翎不願修行先天混元祖氣,而是要修煉中州燕地的劍道法門,也由得他去。
第四個名為善無,他不似秦先羽所認識的任何一個人,年紀雖然剛過十歲,但目光卻如湖水一般,全無波蕩。他並非沉穩,也並非沉默,並非傲氣,並非淡然,而是另外一種平靜。
這種平靜,不是清淨境,也不是清淨心,隻是心中平靜。
秦先羽恰恰看重這一種平靜。
倘如日後沒有變故,燕地第十脈的道劍傳承,多半要著落在此人身上。
因為這種人修煉道劍,才不會受道劍情緒變動,不會受心神雜念所影響。
但他們年紀尚小,雖然潛力無窮,然而未來多變,誰也不能下得定論。
這僅是秦先羽此刻收徒的想法,未來變化莫測,未必會照著秦先羽心中所想的發展。
而至於第五名弟子,秦先羽原本是未有想過的。
四名弟子已然足夠,第五名弟子隻是偶而發覺。
第五名弟子喚作善愈,年僅八歲,不如何出彩,但也不會遜色,位在中遊,略有膽怯之意。
明途緩緩說道:“此子並無其餘方麵的傑出才能,非是最好,也非最差,從根骨悟性,從同輩道行深淺,從見識認知,無論哪一方麵,都是如此。”
秦先羽露出疑惑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