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輯 有日子可過是幸福的 暖水瓶,漂流瓶(1 / 1)

第八輯 有日子可過是幸福的 暖水瓶,漂流瓶

日前看老電影,豫劇《朝陽溝》,銀環嫁給栓保,共同建設農村,她的老娘擔心她吃不好喝不好,在窮山溝裏受委屈,特意跑去看她,和親家母一遞一答地說話,其中有一句:“(銀環)在家生來好喝水……”婆婆趕緊表明:“暖壺水瓶有倆仨”,口氣自豪得很,意思是我家條件不錯,不會虧待她。

這部電影公映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看來那時暖瓶還是奢侈品。我七八歲時,正是改革開放前夕,馬上就要步入八十年代,我家也隻有一個暖水瓶罷了,而且外麵編的竹篦年頭太久,都朽糟烏黑了;不過裏麵的瓶膽光亮亮的,很好看。

年代越古,暖瓶就越珍貴。

葉聖陶先生的小說《多收了三五鬥》裏就有暖瓶的身影。近代的穀農因為多收了三五鬥,有人就想買一個熱水瓶:“這東西實在怪,不用生火、熱水衝下去,等會兒倒出來照舊是燙的;比起稻柴做成的茶壺窠來,真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可是穀賤傷農,照舊虧本,到最後連暖瓶的價格都不敢問,怕買回去被老人罵:“這樣的年時,你們貪安逸,花了一塊塊半買這些東西來用,永世不得翻身是應該的!你們看,我們這麼一把年紀,誰用過這些東西來!”

別說那時候的人們沒用過這東西,在清朝,就是《紅樓夢》裏賈府這樣“白玉為堂金作馬”的大家族,曹雪芹描述的賈府中的珍玩器物林林總總,自始至終沒有暖水瓶的影蹤。有一回,賈母正月十五宴客,大冷的天,寶玉出席散散步,然後要水洗手,臉盆裏倒進去的滾開的水,竟然一會兒就給凍冷了。

其實,若按照南宋的《夷堅誌》裏的一個說法,很可能暖水瓶宋代就出現了。

《夷堅誌》是南宋的筆記小說集,有一條筆記很有趣,說的是北宋的徽宗皇帝曾經給了小太監十個紫流離膽瓶,讓他找工匠把瓶的內層鍍一層金。所謂紫流離(紫琉璃),其實就是紫色的玻璃--當時很名貴。以玻璃為瓶,瓶壁又薄又脆,手不能用力,且頸細口窄,又不能伸進去大件的工具,所以工匠寧可挨罰承罪,這個活計誰都不敢接。

小太監沒辦法,隻好暫且擱置。後來有一天他在集市上閑逛,看見一個錫工做工很精細,就問錫工能不能幹,結果錫工說沒問題,讓他明兒一早來取。

小太監果然第二天一早就去了,結果一看,成了!小太監稟明徽宋,徽宗就召見錫工,問他怎麼辦到的。錫工就說這簡單,先把金子鍛治成像紙一樣的薄片,然後裹到瓶身外麵,裹出一個瓶身的形狀,再把這已經成了型的薄金片纏到銀箸上,慢慢插到瓶口裏麵,然後把筷子放進金片敞開的口裏麵,金片的口就好比一個漏鬥嘴,從瓶口順著筷子往裏灌水銀,灌滿之後,把瓶口堵上,來回晃動,水銀雖然名為水銀,其實卻是金屬,既有水的輕柔特性,不傷金片,同時又很重,能夠驅趕著金片緊貼瓶壁,時間一長,金片就被水銀趕得緊緊扒住瓶的內壁,撕也撕不下來了。徽宗一聽,真聰明,於是好好賞賜了這名錫工。

想一想,我們現代的暖水瓶,不就是為了隔絕熱傳導,在瓶壁上鍍一層水銀嗎?假如說,一大一小兩個玻璃瓶套在一起,中間形成一個隔層,然後不用金片,隻用水銀塗內外壁,這個,和現代的暖水瓶,製作工藝能有多大差別?

氣象學家考證,說北宋是中國最為寒冷的時期,有一陣子甚至大雪連月,至春不止,平地積雪深達八尺,飛鳥都凍死。到了南宋,居然更冷,不獨是至春不止,而且是到了暮春都不止。

人們要想喝熱茶,就不能單用鐵瓶、瓷瓶、錫瓶盛茶,不然就是再裏裏外外包幾層,也擋不住寒氣。所以,什麼東西都不是憑空出現的。隻要人們在意識上有了需求,便會發揮聰明才智,把這種需求落實到物質層麵。人想飛,於是發明了飛機,想下海,發明了潛艇,想上天,發明了宇宙飛船。暖水瓶估計也應是這樣被發明出來。隻是,可能因為成本過於昂貴,所以後來並沒有普及開來……

現在暖水瓶已經不是稀奇物事,各種各樣的保溫用具更是花樣翻新,不能不算是幸福生活的一種小細節。我們看著它,好像能夠看到一條光陰之河,河裏浮浮沉沉,有無數的暖水瓶,就好像文化的漂流瓶,一路流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