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得失之間話人生,幸福就在轉瞬間 不在乎得和失,就無謂喜和悲(1 / 2)

第三章 得失之間話人生,幸福就在轉瞬間 不在乎得和失,就無謂喜和悲

有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一次,他養的一匹好馬突然失蹤了。鄰居和親友們聽說後,都跑來安慰他。老人並不焦急,他笑了笑說:“馬雖然丟了,怎麼知道這就不是一件好事呢?”鄰居聽了老人的話,心裏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

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意外地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這事轟動了全村,人們紛紛向老人祝賀。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幾天之後,老人的獨生子騎著那匹好馬玩,這匹馬不熟悉它的新主人,亂跑亂竄,將小夥子摔下來,把腿摔瘸了。

人們聽說後,又跑來安慰老人。可是老人仍然不急地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邊境上發生了戰爭,很多青年人被應征入伍,上了前線,傷亡了十之八九,隻有老頭兒的兒子因為身體殘廢,留在家裏,才僥幸活了下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生活中的得與失或許左右你生活的過程。塞上老翁這種透過長遠時空、利弊並重的思考問題的方式,自然產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順其自然的平常心。麵對得失就應當有一個正常、豁達的態度,既不要在得到時喜不自勝,也不能在失去時悲痛欲絕。能夠正視得失,對你的人生觀會很有幫助。

生活猶如萬花筒,喜怒哀樂與酸甜苦辣是相依相隨的,無須過於在意。重要的是做到得而不喜,失而不憂。得與失在我們的心中,其實隻有一絲之隔,我們意以為得,就是得意;意以為失,就是失意。人生最大的得意與失意,其實都是由我們自己來左右的。得與失是天平的兩端,要想有好的結果其實很簡單,就看我們如何往上放砝碼了。

《莊子》中有這樣一篇文章:

肩吾與孫叔敖是同鄉,兩人在一個村子裏長大,可是也算不得什麼深交。

孫叔敖長大後到外麵謀生,直到退休才又再回到村子來安度餘年。有一天,兩人在樹下乘涼飲茶,肩吾問孫叔敖說:“一般做過官的人衣錦還鄉大都興建豪宅,圍起高高的籬笆,深怕別人搶奪他的錢財,危害他的生命;而你曾經三度為相,當你做宰相時,我感覺不出你家的老宅子有什麼改變,當你三度罷相,這一回,你告老還鄉,我也感覺不出你有什麼悵然若失之態。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懷疑你是深藏不露,喜怒不形於色,可是這一段時間,你天天在這裏喝茶乘涼,顯得一副悠閑自得的樣子,我才相信,你是真的不把在朝在野這檔事放在心上。榮華富貴,歸隱鄉林都不能影響你,你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孫叔敖說:“我又有什麼過人之處呢?我不過是因為官職來到我身上,我不能推卸;官職離開我,我也留不住。我覺得得官失官都不是我能決定的,所以就沒有憂愁。我又有什麼過人之處呢?再說,得與失究竟是在令尹的職位上呢,還是在我身上?如果是在令尹的職位上,那就與我無關;如果是在我身上,那就與令尹的職位無關。我要考慮的是做到心滿意足,從容自得,哪有閑心思想什麼人的貴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