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駙馬如手足, 情郎如衣服》/青色兔子
第二百二十一章
午後長談過後,穆明珠送孟非白離開的時候,恰逢齊雲從外麵回來。
孟非白與齊雲走了個照麵, 在鬆柏之下站定,他拱手行禮, 謙和道:“見過左將軍。”
齊雲目光在他與穆明珠身上一轉,亦拱手還禮, 低聲道:“孟郎君客氣了。”
若以兩人的身份來說, 一位是布衣商賈,一位是左將軍。
見孟非白行禮, 齊雲完全可以坦然受之, 但他卻是一樣禮數還回去,並不敢居於其上。
穆明珠與齊雲對視一眼, 當下先送孟非白離開,回來後卻是對齊雲笑道:“可是委屈左將軍了。”
齊雲站在小殿正廳, 嗅著西側間還未散去的檀香, 又看侍女撤去茶水, 遙遙望著穆明珠入內, 聞言輕聲道:“臣又有什麼好委屈?”仍是乖巧平靜的語氣。
穆明珠拉他走入寢室,撫著他臉頰, 笑道:“你在我麵前都不必行禮, 如今卻給旁人還禮,豈不是委屈了?”
兩人私下親昵, 穆明珠從不自稱為“朕”,也不要他行禮。
最初齊雲還有些惶恐,漸漸的便也習慣了。
如今連小殿內外的宮人也都見怪不怪了。
齊雲方才從外麵進來的時候,其實第一眼看的乃是穆明珠與孟非白之間的距離。
他做了多年的黑刀衛, 最擅長的便是觀察人。
而他對穆明珠,更是觀察入微。
他所了解的穆明珠,其實是一個很有距離感的人。
與穆明珠截然相反的例子,大約會是小郡主牛乃棠。
牛乃棠屬於很沒有距離感的人,一旦她認為對方是好人,便會粘著對方,比如跟她的侍女挨著走路,比如跟櫻紅、碧鳶等抱作一團。
但穆明珠不同,哪怕是陪伴她多年的櫻紅、碧鳶,也無人敢於擅自靠近她。
穆明珠可以主動去觸碰親近的侍女,但卻不會容許對方反過來這般親近於她。
至於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因為身份還是因為個人性格,穆明珠也鮮少與人挨近並肩而行。
據齊雲觀察,哪怕是牛乃棠來的時候挽著穆明珠,穆明珠的笑容底下也是忍耐包容多過從容享受。
她是不慣於與人親密的。
以齊雲生平所見,男子中隻有三個人是穆明珠從內心接納、允許他們靠近的。
第一位是右相蕭負雪。
當穆明珠在豆蔻年華時,對蕭負雪是頗為主動的,往往是後者在保持距離。
至今日,齊雲仍記得當初“請立公主為儲君”風波中,百官暫退,穆明珠與右相蕭負雪相對站於玉階之上,她淡金色的裙裾與右相的官袍幾乎挨在一處。
那是她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親密。
第二位便是這位巨賈孟非白。
早在揚州大明寺牡丹園中,穆明珠與孟非白煮茶品茗,促膝長談,可謂一見如故,等到揚州事將畢之時,兩人已有知己之感。
方才穆明珠送他離開,步履輕緩,兩人肩頭偶爾相距不過一拳。
如果穆明珠不是從心底接納一個人,絕不會容許對方如此靠近。
第三位則是如今遠在異國的蕭淵,從小長大的交情,也在情理之中。
齊雲垂眸掩下情緒。
那日從長秋宮離開,穆明珠救了楊雪出來。
他以為自己已經做好準備,迎接不知何時會降臨的命運——帝王一生所愛,自然隻是奢望。
這半個月來,他也的確是這麼想的,隻要還能在她身邊留一個位置,便該慶幸滿足的。
可是當今日穆明珠與孟非白並肩從小殿中走出來,齊雲發現他做不到。
他的腹中似有毒辣的烈火灼燒,將他的胃都烤作焦黑,心也熏得嗆咳。
他做不到若無其事,更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她與旁人一處親密。
他看似平淡地對孟非白還禮,不過是因為知道她在看。
不過是因為……若他對孟非白無禮,陛下還會一如既往喜歡他嗎?
答案很可能是不會的。
所以他亦謙和有禮,隻因她會喜歡。
“果然委屈了麼?”穆明珠跪坐於榻上,摸著齊雲的臉頰,細細看他神色。
齊雲抬眸看向她,心裏卻在想——要怎麼回答,才能讓她更喜歡他一點?要怎麼回答,才不必冒著惹她厭棄的風險?
他本是極聰穎的,善觀察人者、也善猜人心思。
隻是從前的他太年輕,又愛她太早,猜到她更在意旁人,便總是藏不住一腔妒意,要愛意都變作了傷人的話語。
可是人總是會成長的。
他不敢表露因孟非白而起的醋意,因為太清楚孟非白對於皇帝用處之重大。
齊雲複又垂眸,目光落在她的皓腕之上,口吻清淡道:“陛下敬他,臣便敬他,談不上委屈。”
他第一次說這等話,也緊張於穆明珠的反應。
沒關係的,她說過現下最喜歡他、隻喜歡他。
言猶在耳,總該有些餘溫。
穆明珠聞言一愣,因一貫了解齊雲的性情,雖然覺得哪裏怪怪的,但也完全想不到他突然會說好話了。
她原本還擔心齊雲吃飛醋,如今看來齊雲倒是比她想的要大氣許多。
對於皇帝來說,有個乖巧懂事的愛侶,總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穆明珠拖長了聲音道:“這麼懂事呀?”她挨過來,與他額頭相抵,輕笑道:“獎勵你一個吻。”
齊雲心中酸痛,閉目感受這個吻,想著,她果然是喜歡的。
一個“懂事”的他。
對於穆明珠來說,時間過得是很快的,無數事情推著她往前走。
永平元年開春,建業城中最引人注目的事情,乃是皇帝新開的恩科。
所謂的恩科,便是新君在每年正常從南山書院取用人才之外,額外加了一次考試,召集了大周十四州的一百四十餘名良才,來到建業與南山書院第四年的學生共計三百六十餘名,總計五百多名學生一同參加這次考試。
而有新君此前禦筆一揮,提攜了南山書院百名寒門子弟入朝政的例子在前,這次恩科對於來自寒門學子來說無疑是激動人心的。
這是他們鯉魚躍龍門的大機會。
南山書院,半山腰之上的世家子弟望著底下石徑上湧入的外地學子,頗有不屑厭惡之態,保持中立的已經算是極有風度。
這次地方上來的良才,朝廷發旨安排入住南山書院。
當初皇帝提走的一百多人,空出來的臥房正好騰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