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恰當的禮儀交往習慣,是孩子受歡迎的前提 讓孩子學會尋求幫助(1 / 2)

第六篇恰當的禮儀交往習慣,是孩子受歡迎的前提 讓孩子學會尋求幫助

每個人都要學著堅強,更要學會尋找幫助,請人幫忙不等於自己的無能。畢竟,世界上沒有人能搞定一切問題。

一個周末的上午,一個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裏玩耍。沙箱裏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車、敞篷貨車、塑料水桶和一把亮閃閃的塑料鏟子。在鬆軟的沙堆上修築公路和隧道時,他在沙箱的中部發現一塊巨大的岩石。

小家夥開始挖掘岩石周圍的沙子,企圖把它從泥沙中弄出去。他是個很小的小男孩,而岩石卻相當大。小男孩手腳並用,似乎沒有費太大的力氣,岩石便被他推到了沙箱的邊緣。不過,這時他才發現,他無法把岩石向上滾動翻過沙箱邊牆。

小男孩下定決心,手推、肩扛、左搖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發起衝擊,可是,每當他剛剛覺得取得了一些進展的時候,岩石便滑脫了,重新掉進沙箱。

小男孩使出吃奶的力氣猛推猛擠。但是,他得到的結果是,岩石再次滾落回來,砸傷了他的手指。

最後,他傷心地哭了起來。男孩的父親從起居室的窗戶裏看到了整個過程。當淚珠滾過孩子的臉蛋時,父親來到了孩子跟前。

父親的話溫和而堅定:“兒子,你為什麼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垂頭喪氣的小男孩抽泣道:“但是我已經用盡全力了,爸爸,我已經盡力了!我用盡了我所有的力量!”

“不對,兒子,”父親親切地糾正道,“你並沒有用盡你所有的力量,你沒有請求我的幫助。”說完父親彎下腰,抱起岩石,將岩石搬出了沙箱。

一個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再能幹的人也不可能萬事不求人。所以,適當地放下堅強,接受別人的關心和幫助,甚至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會讓你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著名企業家、作家馬伏江的媽媽是個半文盲,可是,她卻培養出兩個有出息的兒子。探索其中的奧秘,那就是她放手讓孩子們走向社會,自己去尋求幫助。

馬伏江從小表現很好,13歲被保送讀高中。媽媽對其前途的期望並不大。孩子在校讀的是“政治側重班”,目標是為農村培養幹部或農民夜校的政治理論教員。入學前,媽媽又讓馬伏江到各親戚家尋求幫助,湊夠了入學所需的第一筆經費。

入學後,在班主任老師的支持下,馬伏江申請到了助學金,補貼了部分夥食費。由於親身經曆了籌借學費時難以啟齒的窘迫,馬伏江在學校如饑似渴,學得非常勤奮。政治側重班的課程根本不能讓他滿足。他又借了數理化課本,螞蟻啃骨頭般硬啃。在同學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去找老師。為了學數理化,他幾乎找遍了母校所有的理科老師。

馬伏江不同尋常的勤奮好學,感動了老師們,老師紛紛傾囊相授。有人好奇地問馬伏江:“你怎麼對學習這樣熱愛呢?”他說:“在我的生活中,什麼都不及學習快樂。”

機遇屬於有準備的頭腦。恢複高考製度後,剛滿16歲的馬伏江以優異的成績被華中工業大學錄取。

可是,在接到錄取通知書的同時,馬伏江的母親卻突然病逝了。母親沒有給馬伏江留下任何遺產,卻留下一家的拖累:尚未成人的弟弟、妹妹,還有病病歪歪的繼父。母親臨終前留給兒子的遺言是:“兒啊,媽媽再也幫不上你了。世上好人多,自己找貴人相助吧。”

馬伏江在母校老師的資助下上了大學。

馬伏江是家裏的第一名大學生,很快就與親生父親重修舊好。在父親和繼母的幫助下,他順利地完成了大學學業。

大學期間,馬伏江不僅學習成績突出,而且積極參加多種活動。他努力學習外語,還自修日語。學校裏有一位歸僑老師,精通日語,馬伏江常去求教,受益頗多。畢業那年,適逢國家選派出國留學生,馬伏江以日語特長脫穎而出,在經過一年的加強訓練後被派到著名的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攻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