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把心態調整到最佳狀態 挑戰自己,戰勝自卑(1 / 2)

Chapter 1 把心態調整到最佳狀態 挑戰自己,戰勝自卑

成功永遠屬於自信者,自卑者注定與成功無緣。人一旦有了自卑心理,就不能正常與人來往,導致人生失敗。自卑心理總是用別人的眼光來過低地品評和挑剔自己,把自己限製在一個劣於他人的境地,認為自己與世間那些美好的事物無緣,給自己設置一連串的“不可能”——不可能像他那樣出色,不可能有那樣大的作為,不可能取得那樣大的成功……而總是覺得自己渺小,很少做到心中有數,從而不能正確地肯定和張揚自己;自卑心理又總是把自己以外的世界看得過於神秘,過於玄妙,把別人——其中包括不如自己的人——估計得過高和過於偉大。殊不知,世界上,周圍的人,比自己偉大的其實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多。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感,這是十分正常的。就整個人類社會而言,自卑感的產生是無條件的,因為人類社會總是向前發展,而人們總是不斷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再加上需求的無止境性,所以人類永遠不會滿足於現狀,自卑感也就不會消失。

個人自卑感的形成則是受個人環境的影響。弗洛伊德認為童年經曆在一個人生理狀況、性格、誌趣、思維方式等方麵產生重大影響,而這些因素正決定了一個人自卑的強烈程度。他認為童年經曆可能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變得模糊,但卻保存在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都有重大影響。一般來講,童年生活不幸的人更容易產生自卑感或自卑感更強烈。

但人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能動地改變自己、超越自己。何況,沒有一個人能做到十全十美,隻是大家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拿破侖·希爾把人們自卑感的表現方式分為以下幾種:

(1)膽小懦弱型。

這種人麵對競爭顯得畏手畏腳,不敢向前邁一步;處事小心翼翼,說話沒底氣,認為凡事不如人,聽之順之;遭到侵犯,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他們習慣於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願與人交往,也害怕交往。

(2)逞強好事型。

這種人和第一種剛好是兩個極端,當他自卑感十分強烈時,往往表現為好爭好鬥逞強。極易被激怒,語言尖銳刻薄,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大發一頓脾氣。

(3)滑稽幽默型。

比起前兩種類型,這種類型最能讓人接受,他們往往通過滑稽的動作、幽默的語言來掩護內心的自卑。

(4)逃避現實型。

這種人喜歡用自我麻醉的方式來掩飾自卑,如借酒消愁等。他們的生活在一般人看來是十分墮落和沉淪的,精神狀態也十分低靡。

(5)人雲亦雲型。

這種人沒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即使有,也害怕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害怕與別人有出入,他們總是力求與別人保持一致。別人提出什麼主張,不經思考就讚成同意。

自卑心理不是頑症,是不難克服的。當然這需要外界力量給予寬慰、鼓勵。更關鍵的是,自己心中要有自強自立的信心,有一種肯定會比別人做得更好的不服輸心理,這樣你就會明顯地看到自己的成績,看到自己的長處,長此以往,自卑就會像秋天的落葉悄無聲息地落掉了。

有一位名叫小穎的女孩兒,嫻靜漂亮,但總是愛躲在教室的一角。上課前,她早早地來到教室。下課時,她又總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後來大家才知道,她的腿因為得了小兒麻痹症而落下了殘疾,因此,在她的心裏,一種自卑感讓她不願意讓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勢,所以,她也一直不與同學交往。

一天,上演講課時,老師讓同學們走上講台講述一個小故事。輪到小穎演講的時候,全班四十多雙眼睛一齊投向那個角落,小穎立刻把頭低了下去。演講老師是剛調來的,還不了解她的情況,他就一直點小穎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