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活在永恒的當下 用知識充來實我們的大腦
一個人在饑餓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地靠吃飯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每天填飽自己的肚子,那麼,我們又該怎樣充實我們的心靈呢?大部分人都是在意外或偶然的情況下才會充實它。例如,在很方便或沒有其他事可做的時候才會這樣做。我們平時常常說沒有時間,這是一個可笑的借口,如果我們每天有時間去填飽肚子,那麼,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花點時間來充實那幾乎是無價的頭腦部分呢?
吉格先生在紐約市卡耐基學院當講師時,他曾經遇到了一位六十多歲的傑出推銷員,名字叫愛德。愛德是做廣告生意的,他的年薪有七萬五千美元。這筆收入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數目。
一天晚上,吉格先生下課後跟他閑聊時,誠懇地問他:“為什麼你要參加三位講師合上的班級,而三位講師的薪水加起來還沒有你的多?”愛德笑著回答說:“吉格,我告訴你一個小故事。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有一次,我父親帶我到花園去了一趟。父親可能是鄰裏中最好的園丁,他喜歡在花園裏工作,並且以此為榮。我們走了一趟以後,父親問我學到了什麼?當時我惟一見到的事情就是父親顯然在花園中做了許多工作。這時,他有點不耐煩地說: ‘孩子,我一直希望你能觀察到,隻要蔬菜是綠的,它們就能生長,一旦成熟,它們就開始枯萎。’”
彼得·杜拉克說得好:“知識必須經過不斷的改良、挑戰與增加,否則,它就會消失。”
墨西哥的市長曾要求該市的警察每個月至少閱讀一書,並且說:“閱讀能夠使我們自我完善,更關切他人感受,更好地表達自我;而隻有更好的人,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
我們會花錢去修飾我們的外貌,但有多少人會注意到要花同樣的代價去充實我們的頭腦?我們應該定期地讀書學習來滿足精神的饑渴,不斷地為自己充電加油,如果這樣,我們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出生於“佃族孤門”,自幼聰穎好學,品行又好,因而十五歲那年被保舉進太學學習。王充十分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他離開家鄉上虞,來到京師洛陽,並有幸從師當時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班彪。博覽群書的熱望,使得王充不僅閱覽了太學藏書,而且還光顧洛陽的書店書攤。因家境貧寒,無錢購買書籍,他經常到書店站著看書,經常一站一天,廢寢忘食。
王充就是憑借自己驚人的意誌,使得他成為了有影響力的大學者,被後世所記憶。
生活中經常會有人發問,為什麼成功的人是積極的呢?反過來說,為什麼積極的人是成功的呢?他們之所以積極,是因為他們定期地以“良好、有力、積極的精神思想”來充實自己的心靈。就像食物是身體的營養一樣,他們也不忘每天補充精神食糧。讀書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樣才能從讀書學習中得到提高。
有人說:過去的時代是資本時代,由資本決定社會的發展;而現在則是知本時代,知識就是資本。知識經濟時代,就需我們改變觀念,掌握知識,依靠知識,創造財富,終身學習,這已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也成為每個人的主要生活內容。年輕的我們當然要把學習充實自己放在第一位,因為這項工作如此偉大,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作家梁實秋說:“最高之幸福,非快樂,非名譽,非財富,而是心靈之活動。”這種心靈的活動,這種無法言表的幸福,隻有在不斷的學習中,在反複的思考中才能真正體會。
學習是人天生的一種本事,人通過學習喚醒潛能,並在這過程中享受快樂。
很多人把學習看作是一件痛苦的事,一提起學習就感到頭痛。這就是應試教育的重大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