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6 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學會善解人意
善解人意,顧名思義就是很能體諒人、很能體貼人、學會換位思考。
善解人意,不應僅從文字上作善於揣摩人的心意去理解。其“善解”的“善”,也不能僅作“善於”解釋。它還應包含善心、善良的願望這層意思。善解人意,首先要與人為善,善待他人,而後才能理解人、諒解人、體察人,體現我們人格的魅力。
《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則故事,講的是太陽和風的故事。一天,太陽與風正在爭論誰比較強壯,風說:“當然是我。你看下麵那位穿著外套的老人,我打賭,我可以比你更快地叫他脫下外套。”
說著,風便用力對著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來。但是它愈吹,老人愈把外套裹得更緊。
後來,風吹累了,太陽便從後麵走出來,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沒多久,老人便開始擦汗,並且把外套脫下。太陽於是對風說道:“溫和、友善永遠強過激烈與狂暴。”
伊索是個希臘奴隸,比耶穌降生還早600年,但是他教給我們許多有關人性的真理。使我們知道,現在,溫和、友善和讚賞的態度更能教人改變心意,這是咆哮和猛烈攻擊所難以奏效的。
著名牧師約翰·古德諾在他的著作《如何把人變成黃金》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多年來,作為消遣,我常常在距家不遠的公園散步、騎馬,我很喜歡橡樹,所以每當我看見小橡樹和灌木被不小心引起的火燒死,就非常痛心,這些火不是粗心的吸煙者引起,它們大多是那些到公園裏體驗土著人生活的遊人引起的,他們在樹下烹飪而燒著了樹。火勢有時候很猛,需要消防隊才能撲滅。
在公園邊上有一個布告牌警告說:凡引起火災的人會受到罰款甚至拘禁。
但是這個布告豎在一個人們很難看到的地方,兒童更是不能看到它。有一位騎馬的警察負責保護公園,但他很不盡職,火仍然常常蔓延。
有一次,我跑到一個警察那裏,告訴他有一處著火了,而且蔓延很快,我要求他通知消防隊,他卻冷淡地回答說,那不是他的事,因為那不在他的管轄區域內。我急了,所以從那以後,當我騎馬出去的時候,我擔任自己委任的‘單人委員會’的委員,保護公共場所。當我看見樹下著火,非常不高興。最初,我警告那些小孩子,引火可能被拘禁,我用權威的口氣,命令他們把火撲滅。如果他們拒絕,我就恫嚇他們,要將他們送去警察局——我在發泄我的反感。
結果呢?兒童們當麵服從了,滿懷反感地服從了。在我消失在山後邊時,他們重新點火。讓火燒得更旺——希望把全部樹木燒光。
這樣的事情發生多了,我慢慢教會自己多掌握一點人際關係的知識,用一點手段,一點從對方立場看問題的方法。
於是我不再下命令,我騎馬到火堆前,開始這樣說:
“孩子們,很高興吧?你們在做什麼晚餐?……當我是一個小孩子時,我也喜歡生火玩,我現在也還喜歡。但你們 知道在這個公園裏,火是很危險的,我知道你們沒有惡意,但別的孩子們就不同了,他們看見你們生火,他們也會生一大堆火,回家的時候也不撲滅,讓火在幹葉中蔓延,傷害了樹木。如果我們再不小心,我們這兒就沒有樹了。因為生火,你們可能被拘下獄,我當然不願意幹涉你們的快樂,我喜歡看你們玩耍。請你們馬上將樹葉挪開,離火遠些,好不好?在你們離開以前,請你們小心用土將火蓋起來,好不好?下次你們再玩時,請你們在那邊沙堆上生火,好不好?那裏不會有危險……多謝,孩子們,祝你們快樂!”
這種說法產生的效果有多大!
它讓兒童們樂意合作,沒有怨恨,沒有反感。他們沒有被強製服從命令,他們覺得好,我也覺得好。因為我考慮了他們的觀點——他們要的是生火玩,而我達到了我的目的——不發生火災,不毀壞樹木。
生活中有時會發生這種情形:對方或許完全錯了,但他仍然不以為然。在這種情況下,不要指責他人,因為這是愚人的做法。我們應該去了解他,而隻有聰明、寬容、特殊的人才會這樣去做。
對方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思想和行為,其中自有一定的原因。探尋出其中隱藏的原因來,我們便得到了了解他人行動或人格的鑰匙。而要找到這種鑰匙,就必須誠實地將我們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上。
我們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要懂得讓別人接受自己,我們要用一顆善解人意的心靈去解開別人心靈的防備,感受到我們的態度,贏得別人的好感。這樣的人生才會順心愜意,才會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