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元年三月十二日,寧遠。
平遼侯在總兵府大廳,宴請被開原軍俘虜的九邊將官。
其中包括大同鎮總兵、延綏鎮參將、寧夏鎮副總兵、固原鎮參將、甘肅鎮總兵、山海鎮參將、臨洮鎮參將、井陘鎮總兵、永平鎮副總兵等九邊十三鎮共計二十三人。
須知薩爾滸之戰後,大明在九邊十三鎮設置的總兵參將職位,滿打滿算也才七十六人。
換句話說,劉招孫以一己之力,逼迫大明邊軍三分之一將官來參加他組的這個局。
這個局就是鴻門宴。
直到很多年後,帝國的曆史研究人員在回顧總結這場驚心動魄的鴻門宴時,反複提到的一個詞是:
溝通不暢。
因為溝通不暢,這場原本能夠多方共贏的宴飲,最終演化成了可怕的屠殺。
當時,援遼客軍總兵參將悉數當場。
平遼侯放出狠話,這日不來的人,便是開原的敵人。
至少從表麵上來看,大家都不願做開原軍的敵人。
王在晉坐在康應乾旁邊,短短幾日,兩人已經從素不相識的同窗變為無話不談的密友。
相比年少氣盛的劉招孫,王在晉更願意與康應乾打交道。
老康人格更加穩定。
康應乾不止一次提醒王經略,平遼侯最近心緒不寧,不要刺激這位年輕的遼東王。
王在晉自然不敢招惹平遼侯。
然而,遼東經略手下這群驕兵悍將,很多人卻沒把平遼侯放在眼裏。
這些九邊總兵參將,大都是和劉綎同輩,在他們眼中,劉招孫不過黃口小兒。
當年若不是仗著嶽父楊鎬和同黨熊廷弼,還有廠公魏忠賢撐腰,這黃口小兒如何能立下那樣大的戰功。
所以私下裏他們相互議論,劉招孫之所以能在渾河打敗建奴,靠的就是女人和太監。
在他們看來,這位家丁出身的把總,起先發跡是從入贅楊家開始的。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這些總兵參將們相信,當時若是換做自己在薩爾滸在渾河,也能擊退建奴,平定遼東。
其實大家這樣想很容易理解——畢竟在薩爾滸之前,除了遼鎮,其他邊軍幾乎都沒怎麼接觸過建奴。
劉招孫當然不知道這些軍頭們的心思,酒過三巡後,他當眾提出自己設想的開原新方略。
大致內容如下:
一、開原軍無意與各邊軍為敵,以和為貴,以後盡量避免兵戎相見;
二、平遼侯在九邊開設的商鋪、牙行,各方應予以保護,作為回報,開原願意讓步部分商貿利益給九邊各軍鎮;
三、平遼侯清君側之際,各邊軍不得阻攔。
四、承認開原軍在山東的全部權益,並加以擴大;
五、九邊各地私人廠礦、鹽業改為開原與邊鎮合辦,附近礦山不準遼東貿易公司以外的人開采;六、開原情報人員進出路徑邊地,邊鎮須提供必要的便利,不得為難。
平遼侯滔滔不絕說出二十一條,其中涵蓋軍政、民生、情報,甚至包括允許九邊人才自由流動,換句話說,就是給遼東、遼西輸送更多人才。
以上條件之苛刻,比之袁世凱與日本簽訂的《二十一條》,有過之而無不及。
史稱該協議為《寧遠二十一條》。
不過對九邊軍頭們來說,二十一條損失的都是明國的利益,和他們沒多大關係。
當然,唯一的不足是,若是照此執行,劉招孫席卷大明的速度將會更快。
劉招孫特別強調,隻要嚴格遵守二十一條,在座各位不僅能獲得遼東每年二成的利潤,還能得到開原還許諾給每年五十萬白銀和等價值的南貨。
對開原來說,這已經是很大的讓步。
說完第二十一條,劉招孫端起酒杯,神色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