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堂課自然——機械化時代,原生態生活 由它去,任它來(1 / 2)

第1堂課自然——機械化時代,原生態生活 由它去,任它來

生活一方麵為我們提供了太多可選擇的機會,同時也給人們精神上、心理上帶來巨大的壓力。順應自然,泰然處之,會在失衡絕望時調節人們的心態,重建人生信念,塑造新的自我。好事有好事的緣,壞事亦有壞事的緣,萬事隨緣,就是實事求是。

——葉舟(暢銷書作家,北京大學特聘講師)

禪宗有一則著名的典故:

某日,藥山禪師在禪院中打坐,見院中一棵樹長得很茂盛,旁邊一棵卻即將枯死,便指著兩棵樹問道膺、道吾兩個弟子:“那兩棵樹是枯的好呢?還是榮的好?”

道膺說:“榮的好。”

道吾說:“枯的好。”

恰好一個小沙彌從旁邊走過,藥山又問小沙彌。

小沙彌說:“枯者由它枯,榮者任它榮。”

一個問題,三種答案,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境界。

道膺為什麼說“榮的好”?因為在他看來,“榮”象征著生命力,象征著一切陽光、美好、幸福、喜悅的東西,這是一種燦爛的心境。

道吾為什麼說“枯的好”?因為在他看來,“枯”象征著修行者寂靜、無為、淡泊的心境,象征著一切與紛擾、煩惱無關的東西,這是修行者所必須的心態。

但,此二人與那不知名的小沙彌相比,無形中已落下風。因為“榮”也好,“枯”也罷,都是他們二人各自的喜好,人一旦有了喜好,也就有了憎厭和煩惱,這就觸犯了禪修的大忌——“分別心”和“我執”,與禪修的至高至深境界,即無物無我、任枯任榮的自在解脫相背離。

青蓮白藕紅荷花,三教原本是一家。小沙彌的回答,亦暗合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所謂“道法自然”,簡單來說就是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因為自然規律是人力無法改變的,既然無法改變,那麼隻能順應。聯係前麵的典故,樹木的榮枯固然與人為因素有關,但絕大程度上仍取決於自然規律。每一棵樹都不可避免地會走向枯萎,我們無力阻擋大自然的殘酷腳步,隻能“榮的任他榮,枯的任他枯”。

大自然亦有溫情之處。著名作家王蒙在《老子十八講》中舉過一個例子,大意是說一粒麥種經過發芽、開花、結果,最終必然會走向枯萎、死亡,但它在生長過程中,結出了更多的麥穗和麥種,生命得以延續,基因得以傳承……大自然自有安排,我們沒必要為樹木的枯萎而傷感,為花朵的凋謝而憔悴,因為一株樹的枯萎意味著更多的綠蔭,凋謝才是花開的最終目的——花不凋,怎結果?想到這一層,我們還有什麼不能坦然接受、麵對的呢?

禪太玄,道太深,北京大學的汪冰老師在一次演講中講過一個淺顯的小笑話:

有個廚師特別喜歡做烤鴨。有一天飯店來了客人,點了一隻烤鴨,他使出壓箱底的功夫把那隻烤鴨做得盡善盡美,然後他就留心到底誰吃了他的烤鴨。結果很失望,因為一大桌的人隻有一個人吃了他的烤鴨。這個廚師就非常憤怒,拿著菜刀衝出去問大家,你們為什麼不吃烤鴨,烤鴨是這桌菜中最好吃的!

其實,我們在生活都扮演過類似的角色,我們付出的時候總是會抱著類似的期望心態,當這種心態落空,我們就會把自己扮演成另外一個角色——受害者。時間長了,自然看哪兒哪兒不順眼,看誰誰都在跟自己作對。實際上卻是我們自己同自己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