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沒有不可能,方法總比問題多 1.永遠不說不可能(1 / 1)

第1章 沒有不可能,方法總比問題多 1.永遠不說不可能

年輕沒有失敗,因為年輕,永遠不說不可能。挫折絕不等於失敗。遇到困境,要勇於麵對它,並且戰勝它,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我們應當明白,任何成功的人在到達成功之前,均遭遇過不同程度的失敗。愛默生說過:“我們的力量來在於我們的軟弱,直到我們被戳、被刺,甚至被傷害到疼痛的程度時,才會喚醒飽藏著神秘力量的憤怒。偉大的人物總是願意被當作小人物看待,當他坐在占有優勢的椅子中時,才昏昏睡去。當他被搖醒、被折磨、被擊敗時,便有機會可以學習一些東西了。此時他必須運用自己的智慧,發揮他的剛毅精神,他會了解事實真相,從他的無知中學習經驗,治療好他的自負精神病。最後,他會調整自己並且學到真正的技巧。”或許我們不是什麼偉大的人,但是我們可以擁有偉人的精神,經曆過挫折,但永遠不說不可能。

愛迪生經曆過一萬多次的失敗,才發明了燈泡。而沙克也是在適用了無數介質,才培育出小兒麻痹疫苗。斯巴昆說:“有許多人一生之偉大,來自他們所經曆的大困難。”困難之下,我們覺得就要失敗了,永遠不可能成功了。但是有太多的例證告訴我們事實恰好相反。

溫特沃什米勒在讀小學的時候,曾經跟他的父親一起觀看過一部反映“二戰”的影片,

從此他愛上了演員這個職業,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他選擇進入好萊塢做一名演員。然而剛開始的一些年裏,沒有一家劇組給過米勒機會。他常常需要幫別人幹雜活來維持基本的生活。在多年的曆練中,他更加深深地明白了什麼是生活,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是的,一個經過十年還在守著一個夢想,可是卻看不到希望的人的確少見,甚至有人勸他離開好萊塢。終於,2003年,他出演了《人性的汙點》,他和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分別飾演了斯爾克這個人物的青年和老年。本以為憑借這個角色,他的人生會出現轉機,可是到最後,他還是陷入了天天試鏡的困境之中。這時候,一向支持米勒的老父親,也開始勸他別做夢了,也許演員這個職業不適合他。

然而,米勒說什麼也不肯放棄,他堅信前麵一定有亮光,他的心中一直存有夢想,他不相信自己不可能會一直這樣下去。也許命運之神正是因為看到了他的不肯放棄,才終於衝他揮了揮手。最後,他在《越獄》中出演了邁克爾斯科菲爾德,米勒一夜之間成為了全球最受歡迎的男演員。那漫長的十年堅守,終於換得了最後的成功。

在米勒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三個字,在他的心中,一直存留在自己最初的夢想,這讓我們深深欽羨。或許應當說,逆境與憂苦,能將我們的心靈炸破。在那炸開的裂縫裏,會有豐盛的經驗,新鮮的歡愉,不息地奔湧而去。有太多人不到窮苦潦倒,不會發現自己的力量。某些“災難”的折磨,足以助我們發現“自己”。被人譽為“樂聖”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一生遭遇了說不清的磨難困苦,後來雙耳失聰,然而,他勇敢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奏出了生命的“第五交響曲”,這正如他給一位公爵的信中所說:“公爵,你之所以成為公爵,隻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成為貝多芬,可是靠我自己。”今天我我們很難想象那些個“不可能”怎麼會出現在貝多芬的身上,然而事實是無法更改的。貝多芬在他短暫的生命裏,向我們詮釋了一種執著,一種永遠向困難說“不”的傲氣。他隻朝著夢想,向著夢想,積極、不知疲倦地行動,行動。

年輕的我們,明白生活中的那些堅毅,那些付出,那些暗夜裏追問和猶疑,都不能阻止夢想的生長,因為有夢想,因為相信自己不可能永遠活在黑暗中,我們才會奮力地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付出光陰,付出努力,甚至付出生命,這種付出,代表的是最高貴的靈魂追求,代表著最向上的心理定位。或許從另一個角度說,一個人的一生中不論經過多少的痛苦,多少的失敗,但是隻要最終是成功的,這一切其實又算得了什麼呢?把因挫折沮喪帶來的不快樂、把“不可能”之類的言辭丟掉吧。年輕的我們,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永遠不說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