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終生學習,事半功倍好辦事 7.終身學習,適應社會發展(1 / 2)

第8章 終生學習,事半功倍好辦事 7.終身學習,適應社會發展

人類在發展初期,由於征服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難以逾越地理上的險阻,因此不僅文化交流的範圍很小,而且交流的速度也十分緩慢。幾乎每一樣新的發明,都隻能在很小的圈子裏傳播,甚至有時還常常得而複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每一種發明在每一個地方都必須重新開始”。所以,在人類漫長的三百萬年的曆史過程中,竟有99%的時間是在原始社會(即舊石器時代)度過的。那時,人類在各自的誕生地生活,活動的地域不廣,文化交流發展之慢,是可想而知的。“從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我們可以發現,那些有了良好環境的人類是不願意遷徙輾轉的,而願意定居一地。在過去的一百萬年中,隻有當天氣變化無常、食物短缺、好戰者的侵襲,人類才不得不離開他們的居住地。”

隨著曆史的發展,這種情況逐漸有所改觀。有人曾作過推算,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化,是以每年一公裏的速度向歐洲推進的。到了鐵器時代,人類征服海洋的能力大大增強,東西方之在“絲綢之路”之後,又出現了“海上絲綢之路”。此外更有漢代的樓船遠航印度洋、明代的鄭和七次下西洋、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麥哲倫的船隊環球航行等壯舉。人類文化交流的速度大為加快。到了蒸汽機時代,人類從海上和陸地將地球完全打通,世界迅速地縮小,人類的文化開始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得到了空前規模的交流。文化發展到今日,其速度已經到了一日千裏的程度。如今的電子信息時代,是人類發展曆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把人類的文明帶進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隨著高科技和現代交通運輸的高度發展,再加上空前的人員、物質的大流動,使得世界各民族精神財富的生產、傳播、交流、影響的形式、速度、質量、數量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而在當代,電話、電視、計算機網絡、衛星通訊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某種信息迅速地傳遍全球。正是這種革命性的變化,使得文化開放成為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大趨勢。”隨著文化,特別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據統計,在18世紀,知識更新的周期為80~90年;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知識更新的周期就迅速地縮短為30年;到了近50年,更新的周期又縮短為15年;如今在某些領域,知識更新的周期已經縮短為5~10年了。麵對信息網絡全球化這種咄咄逼人、飛速發展的形勢,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必須加強緊迫感與危機感,因時順勢,大力開展文化交流,及時引進先進的文化,緊緊跟上人類文化進步的步伐。

吉格先生在紐約市卡耐基學院當講師時,他曾經遇到了一位六十多歲的傑出推銷員叫愛德。愛德做的是廣告生意,他的年薪有七萬五千美元。這筆收入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數目。一天晚上,吉格先生下課後跟他閑聊時,誠懇地問他:“為什麼你要參加三位講師合上的班級,而三位講師的薪水加起來還沒有你的多。”愛德笑著回答說:“吉格,我告訴你一個小故事。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有一次,我父親帶我到我們的花園去了一趟。父親可能是鄰裏中最好的園丁,他喜歡在花園裏工作,並且以此為榮。我們走了一趟以後,父親問我學到了什麼?當時我惟一見到的事情就是父親顯然在花園中做了許多工作。這時,他有點不耐煩地說:‘孩子,我一直希望你能觀察到,隻要蔬菜是綠的,它們就能生長,一旦成熟,它們就開始枯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