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四十九章 華夏之危(1 / 2)

至今,人類還沒有打下“入侵”地球天體的成功案例。NASA進行過N次用導彈擊落入侵地球天體的模擬試驗,模擬的結果顯示出很大的不確定性,攔截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為什麼會這樣,原因是多方麵的,比如說雷達作為主要觀測手段不靠譜,天體探測望遠鏡探測能力有待提高,現有的反導攔截彈無法有效攔截小行星和彗星,而核彈爆炸在大氣層外威力會大減,先進的動能碰撞武器威力也存在短板,威力有限,等等。

那麼,如果人類發現彗星朝地球撞來,真的就一點辦法也沒有了嗎?

不,不是這樣。人類雖然沒有毀滅過彗星的成功案例,但是人類已經有了用航天器撞擊彗星的成功案例,這個案例就是米利堅十多年前進行的針對一顆名叫坦普爾1號彗星的深度撞擊計劃,這個計劃的結果是撞擊器以4萬公裏的時速成功撞擊到彗核上。

咦,既然米利堅這麼厲害,那讓他們用核彈撞擊到二蛋彗星A塊上,再引爆,一切不就萬事大吉了嗎?

話雖這麼說,但是我們必須要考慮一個現實問題,米利堅為了坦普爾計劃,足足準備了七八年啊,動用了大量的人力資源,而我們現在麵對的二蛋彗星A塊,隻有三個小時的準備時間。對於一個動輒數年的航天計劃來說,三個小時的時間完全不夠用。

因為時間短暫,所以我們要爭分奪秒。

一萬年太久,我們隻爭朝夕!

京城航天城,飛行器發射和指揮控製中心。半個小時前,“光年彗星”應急指揮部門在我一號首長的親自過問下在這裏成立,總指揮不是別人,正是擔任我載人登月計劃總指揮的馬國義同誌。

我數百科學家正在忙碌著,調集了一切可以調集的力量對朝地球飛奔而來的二蛋彗星A塊進行偵測,測算它的軌道,測算它的速度,測算它在地球可能的降落點。

彗星運行的軌道,絕不是那麼好容易確定的,失之毫厘,就會謬以千裏,比如說我們推測它會落到南極,結果很有可能落到北極,因為這裏頭存在“雅科夫斯基效應”,以及亂七八糟的其他效應。

雅科夫斯基效應是指小天體可能由於受熱不均產生微弱的推動力,日積月累輕微改變其運行軌道。話說,發現雅科夫斯基效應後,人類提出來一個應對威脅地球小天體的辦法,建立一個巨大的天基激光陣列,利用太陽能發電轉換為激光,激光照射到小天體上,推動其改變軌道,乃至把它燒毀。這個方法聽起來很可行,操作起來完全沒有半點可能,至少在目前人類是做不到的。

我京城航天城指揮控製中心為了測量二蛋彗星A塊的運行速度、軌道和在地球上可能的降落點,模擬可能對地球造成的毀滅度,動用了多款有我華夏自主知識產權的超級計算機,像每秒33.86千萬億次浮點運行速度的“天河二號”,每秒10億億次浮點運行速度的“神威·太湖之光”,曙光星雲,浪潮smarttrack,等等。這些集結我華夏智慧的超級計算機因為實際應用不多,研製花費了巨額資金,一度飽受詬病,現在我們要對付彗星,離了超級計算機還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