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誌在天下的女人 1.毫不手軟打擊宗室(2 / 3)

要造反必須要有理由。找什麼理由呢?偽造皇帝的密信,號令諸王勤王。李元嘉讓他的兒子寫了一封信,說“朕被幽縶,王等宜各救拔我也。”以皇帝的口吻說:朕被太後關了起來,宗室諸王快發兵救我。這封信寫好後送給了李真,李真拿到信一看笑了,元嘉叔呀,虧你從小是神童,號稱有學問之人,這信怎麼能這樣寫呢?皇上被關起來,那是他們母子之間的事,皇上要是犯錯了,太後當然有權關閉他,別人憑啥要去救他呢?這樣的信顯然沒有號召力。於是,李真和自己的兒子又偽造了一封信,信上說:“神皇欲傾李家之社稷,移國柞於武氏。”說神皇武則天想推翻我們李家的江山,把李姓天下變成武姓天下。這樣一來,李姓宗室一個個都成了武氏的眼中釘,一個也跑不掉。這封信很快分發到各處宗室手裏,果然效果很好,他們接到信件,一個個義憤填膺。比如,唐高祖的女兒長樂公主接信之後,馬上對送信的使者說:“你回去告訴越王,我堅決支持他,我讓自己的丈夫進,絕不讓他退”。

應該說,事情到了這個份兒上,大事可舉了。然而,就在他們要聯合起兵的時候,出事了,有人告密了。

告密的人不是別人,是領頭人漢王李元嘉的侄子李矮。李矮原來也是參與其中的重要人物,什麼事都沒有瞞過他,他自己也曾信誓旦旦,與大家共進退。可是臨到要動真格兒的時候,他動搖了。他認為武則天凶狠惡毒,一旦造反失敗,大家一定會死得很難看。為了保命,他向武則天告了密,把宗室的謀反計劃全部透給了武則天。

怎麼辦呢?

還是李真這邊有血性。他的兒子李充是個少年人,血氣方剛,心想反正武則天已經知道我們的計劃,就算我們不反,也是死路一條,還不如現在就起兵。於是,李充在未跟其他宗室溝通好的情況下,先行起兵。

垂拱四年八月十七日,李充帶著五千兵馬在亳州起兵,亳州就是現在山東省的聊城市。李充率軍向黃河挺進,打算渡過黃河西進。他的兵馬還沒有到黃河邊上,就在自己轄區無水縣遭遇到激烈的抵抗,原來無水縣令覺得李充起兵是跟朝廷作對,他是朝廷命官,永遠要跟朝廷保持一致,所以堅決不支持李充,關閉了城門,不讓李充借過。此時正好刮著南風,李充見部下不跟自己走,很沒有麵子,當即命令順風點火,火攻南門。部下準備了幾輛幹草車,點上火,衝著南門而去。可是天公不作美,火剛點起來,風向就變了,南風變成了北風,不僅沒有燒著城門,反而把這些推車的士兵給燒著了,他們趕緊扔掉車往回跑,衝入自己的隊伍中。後麵的人不知是怎麼回事,以為前麵的兵馬中了埋伏,敗退下來,於是隊伍就亂了。更要命的是,李充手下的一個小頭目大聲說,這是天意,上天不讓我們跟朝廷作對,我們不能跟李充走。李充氣急敗壞,一刀砍下了小頭目的腦袋。但是,局勢已經無法挽回,五千兵馬已經跑得差不多了,隻有幾個家童奴仆還跟著他,他成了光杆司令。李充走投無路,決定回自己的老巢再作計議,畢竟此時他還是朝廷任命的亳州刺史。李充帶著殘兵敗將回亳州城下,守門人看到李充那副落魄樣,再也不拿他當王爺看,上前一刀砍下他的腦袋,就拿去領賞去了。從起兵到死,前後不過七天時間,朝廷平叛的軍隊尚未到來,李充就去閻王爺那裏報到去了。

李充起兵前曾經給諸王發了信,說情勢危急不能再等,我先行起兵,你們接到信後即起兵接應。這個想法沒有錯,可是那時通訊極不發達,各州距離遠近不一,等大家都接到信時,李真已經兵敗了,況且諸王的兵馬也都沒有準備好,誰敢接應他呀!當然,還是有一個人義無返顧地接應了,這個人就是李充的父親越王李真。俗話說,父親是兒子的榜樣,現在李唐江山岌岌可危,兒子都起兵了,我這個當父親的哪能落後?因此,八月二十五日,李真接到信後決定馬上起兵。然而,此時李充已經兵敗被殺,李真還沒有得到消息而已。此時的李真是豫州刺史,豫州就是現在河南的汝縣。他率領五千兵馬從那裏起兵了,不巧的是,他剛剛起兵,就傳來兒子李充兵敗被殺的消息。更不幸的是,朝廷已經派十萬大軍前來鎮壓。五千人對付十萬人,這完全是以卵擊石,這仗沒法打了。正在他絕望的時候,他手下一個縣令帶著兩千人馬投奔他來了。這李真見有人增援,一下子來了信心,他相信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自己屬於正義的一方,堅信增援的人馬會越來越多,尤其是李唐宗室會立即起兵響應。然而,他卻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關閉豫州城門,固守待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