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一代女皇的功過是非 5.神龍政變
對於倒張派來說,二張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他們的威脅不亞於奪嫡之戰時的武承嗣。而且他們的背後還有梁王武三思等人,如果再任憑二張胡作非為,在武則天麵前挑撥離間,勢必會引起同樣的奪嫡之戰。當初,二張能說服武則天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難道現在就不能說服武則天改立自己的侄子嗎?何況武則天之前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
一連串的事實證明,通過司法程序解決二張是行不通的。有人主張策劃一次暗殺,可問題是暗殺雖然容易,但武則天饒得了凶手嗎?追查下來如果牽涉到太子,一紙詔令就可以把太子廢掉,那麼武氏子侄被立為太子,就成了定局了。這條路顯然不能走。有人說,幹脆來一次政變,處死二張,逼武則天提前退位。這條路風險雖大,但這是一箭雙雕的事,一旦成功,所有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了。此舉最大的受益者是太子及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李唐宗室,其次是反對二張的大臣,隻要二張不倒,他們隨時都可能倒在二張的腳下,他們巴不得二張兄弟趕快下台。於是,這兩方麵人物成了宮廷政變的核心力量。
倒武派大臣中的核心人物是張柬之。張柬之生於唐高祖武德七年,比武則天小一歲,是個大器晚成的人。他是高宗朝的進士,但那時進士不如明經吃香,因此很不得誌。直到載初元年,在武則天舉行的一次殿試中,66歲的張柬之一舉高中,官拜監察禦史,從此時來運轉,很快他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個貴人狄仁傑,在狄仁傑的鼎力推薦下,他從從八品的監察禦史到四品的荊州長史、洛州司馬、刑部侍郎,到80歲時,終於官拜宰相。應該說,武則天對張柬之也有知遇之恩:要是換了別人,80歲早就該退休了,還想做宰相?張柬之並非不知道這一點,但他依然站到了武則天的對立麵上,不因為別的,隻因為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氣焰熏天,朝政日非,國家前途未卜。作為正統的儒家知識分子,他不能容忍,再說,任憑二張胡鬧下去,他自己會是什麼下場,也未可知,因此,他決定“清君側”,確保太子李顯能夠順利即位。這是一個政治立場堅定,胸有城府,手握大權的人,理所當然地成為大臣之中倒張派的核心人物。
為了這次政變,張柬之憑借手中的權力和武則天的信任,做了兩件事:
首先是策反官員。他首先策反了右羽林大將軍李多柞。李多祚是靺鞨人,少數民族,為人比較講義氣,沒有那麼多的心機,他是唐高宗時期投降過來的,在高宗朝步步高升,對高宗很是感念,張柬之就利用他這個身世去打動他,結果成功了。
當時,武周王朝直接掌控的京師駐軍有兩支:一支叫做北衙禁軍,負責保衛皇帝及皇宮的安全;一支叫做南衙衛兵,負責保衛中央政府的安全。北衙禁軍的最高統帥就是左右羽林大將軍,李多柞是這兩個最高統帥中的一員,做通了他的工作,政變就有希望。
當然,光靠一個李多祚是無法左右軍方的,必須要讓李多柞手下的軍官、士兵們也同情政變。張柬之利用自己當宰相的用人權,把一些親信安插到羽林將軍的崗位上,通過他們去做中下級軍官的工作,並控製中下級軍官。這樣一來,軍隊問題解決了。
策反了李多祚以後,張柬之又做通了另外兩個人的工作:一個是司刑少卿桓彥範,另外一個是中台右丞敬暉兩個人。兩人與張柬之曾是同僚,而且都是狄仁傑推薦到朝廷上來的,是同門關係,意氣相投。所以,張柬之對兩人的策劃幾乎沒有費什麼口舌,一拍即合。就這樣,張柬之、桓彥範和敬暉,就成了政變指揮部的核心成員。
其次是聯絡李唐皇室。要誅殺二張,逼武則天退位,必須要打著皇室的旗號,尤其要有太子的參與才能進行,否則就是犯上作亂。要跟太子李顯取得聯係並不難,因為他每天都要從玄武門進宮給武則天請安,桓彥範和敬暉已經在張柬之的安排下做了羽林將軍,每天守在玄武門,兩人找準機會向太子交待政變計劃,此事關係到太子的利益,太子又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且照目前的情形看,不這樣做已經不行了。因此,太子李顯沒有理由不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