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篇 文天祥(3 / 3)

文天祥在江西失敗的同時,南宋流亡政府從惠州甲於門轉移到淺灣(今廣東饒平南澳島),元軍水兵進攻淺灣,張世傑率部和元軍進行一場惡戰,沒能挫敗元軍的攻勢。陳宜中、陸秀夫、張世傑護衛端宗先後逃到秀山(珠江虎門內的虎頭山),井澳和鋼洲(廣州灣口外海中)。左丞相陳宜中對大局絕望,自己逃往占城(現越南境內).端宗在鋼洲病逝,張世傑、陸秀夫立八歲的衛王趙昺繼位,陸秀夫代陳宜中為左丞相,張世傑為樞密副使,文天祥仍為樞密使。陸、張在日暮途窮的情況下,對宋朝仍忠心耿耿。他們覺得鋼洲也不安全,把行朝移到新會縣南八十裏大海中的崖山,這是南宋朝廷最後落腳的地方。

文天祥率領督府軍餘部,到南嶺過冬後,到處尋訪行朝的消息,終於知道行朝在崖山。朝廷加封文天祥為太保、信國公。他先是在海豐活動,不久移督府於潮陽.正當文天祥籌劃以潮、惠為依托收複附近失地的時候,元軍水陸兩路進攻潮州。為了避其鋒銳,文天祥帶督府軍退入山中。元軍統帥張弘範的弟弟張弘正率二百輕騎緊緊追趕,到五坡嶺時,文天祥不幸被俘。他服冰片自殺,但沒有成功。督府軍的將領不是被俘,就是犧牲,督府軍從此瓦解了。

浩然正氣

張弘正把文天祥押解到張弘範的大營中,元軍將官威脅文天祥,要他向張弘範下跪.文天祥厲聲回答:“能死不能跪!”張弘範在皋亭山伯顏大營中見到文天祥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知道要強迫他下跪是辦不到的。有人提出把他殺掉,張弘範沒有權力殺死這個宋朝的丞相、樞密使,隻好說:“殺了他倒成全他得到忠義的美名,以禮相待才能顯出我寬宏大量,不能殺。”他親自為文天祥解縛,並好言相慰,優禮有加。文天祥隻要求給他一把劍,以自刎殉節。張弘範對他嚴加防範,不敢把他監禁在潮陽,而是囚在一艘海船中,四周不斷有元軍水兵巡邏。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張弘範率水陸兩路元軍直趨崖山,準備消滅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也被押解到崖山來。

珠江口外,零丁洋上,醞釀著一場中國曆史上空前的大規模海戰。就宋元雙方兵力而論,宋軍還略占優勢,張世傑的船隊有大小船艦一千餘艘,其中有不少巨大的海上樓船,將官兵民共二十餘萬.元軍共有大小船隻八百餘艘,而且有二百艘迷失航向,還沒有到達厘山。張弘範看到宋軍的陣勢,感到這場戰鬥沒有必勝的把握,他決定必須智取,盡量避免力敵。

張弘範發現元軍中一個姓韓的軍官是張世傑的外甥,就派他去勸降,遭到張世傑的拒絕.張弘範竟派李恒元帥到文天祥船中,請他寫信向張世傑招降。文天祥他奮筆疾書,頃刻間寫了一首七言律詩交給李恒,這就是那首著名的《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零雨打萍。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是對元軍勸降的有力回答,李恒無可奈何地拿了這首詩向張弘範複命。張弘範看到這首大義凜然的詩篇,不覺讚歎說:“好人好詩”。

崖山決戰已經不可避免,雙方都在準備。其實元軍有不少弱點:一是兵力較少,二是北方士兵慣於馳馬平野,一登上船就頭昏目眩,嘔吐不止,戰鬥力大大削弱:三是船工大都是南方人,心向南方,隻要形勢轉變,他們是會站到宋軍方麵來的。由於近年來張世傑多次失利,他的戰略思想和采用的戰術,都是小心翼翼,力求穩當。決戰前,他竟把大船都連結起來,這祥就隻能守不能攻,失去了靈活性。

二月初六日,決戰這一天終於到來了。張弘範把元軍船隊分為四隊,向宋軍船隊南北夾攻,宋軍士兵全力抵抗,也無法扭轉被動挨打的局麵,元軍士氣旺盛,兩軍船隻靠近時,紛紛登到宋軍船上,隻見宋軍船隻繩斷旗落,陣勢大亂。張世傑看到大勢已去,下令砍斷繩纜,突圍出去。戰鬥從中午到黃昏,宋軍許多船隻已被元軍俘獲。張世傑特別擔心皇帝趙昺的座船,派人駕小船接趙昺到他的帥船中.保護皇帝的陸秀夫擔心混戰之後,來人真偽莫辨,沒有讓接去.皇帝座船較大,突圍不出,,陸秀夫怕靖康故事的重演,他首先叫妻子兒女跳海自盡,又回頭對趙昺說:“國事至此,陛下應當殉國。德枯皇帝(恭帝趙顯)被俘,“受辱已甚,陛下不能再受辱。”說罷即背負九歲的趙昺跳海壯烈殉國。張世傑率一百多艘船隻突圍出去,其餘八百多艘都被元軍俘獲。而張世傑突圍後,遇到一場翻江倒海般的大颶風,許多船隻沉沒海中.將士要他上岸暫避,被他拒絕,終於墮水犧牲。自此,南宋王朝滅亡。

文天祥自始至終觀察著這場崖山決戰,起初,他多麼希望張世傑能打一場扭轉乾坤的戰鬥,事態卻按照他預見的最壞的結局發展,使他痛心疾首,無以複加。他在《集杜詩·南海》序中說:“崖山之敗,親所目擊,痛苦酷罰,無以勝堪,時日夕謀蹈海,而防範不可出矣!”他沒有別的辦法,隻能“坐北舟中,向南慟哭”,他把崖山失敗比作趙長平軍被秦將白起坑殺,把宋朝的失敗歸咎於奸臣誤國。

三月中旬,文天祥被押解到廣州,他正等待著元朝中央政府給他處死的命令,沒有想到張弘範對他更加優待。在慶宴會上,張弘範向文天祥敬酒說:“宋朝已亡,忠孝之事盡矣。文丞相如能改心易慮,以事大宋的忠心事大元,大元賢相,非丞相而誰?”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張弘範勸降失敗,向忽必烈上了奏章。忽必烈命令把文天祥押來大都。

至元十六年(1279年)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離開廣州,被押送大都。一同被押北上的還有行朝官員鄧光薦,他們一路上論詩談史,雖然身為囚徒,並不垂頭喪氣,還想有朝一日能夠東山再起。

他們從廣州經英德、曲江,越梅嶺進入江西南安(大庚),改走贛州水路,經贛州、吉州、隆興,從湖口入鄱陽湖,進入長江後顧流東下,經安慶、池州、魯港,采石磯,六月十二日到達建康.在建康逗留了兩個多月。在建康,文天祥為鄧光薦編了詩集,取名《東海集》,意為應象魯仲連那祥,寧蹈東海而死,義不帝秦,反映了他們寧死不向元朝統治者屈服的決心.到建康不久,鄧光薦就病了,往後文天祥要獨自北上.兩位誌士要分手時,鄧光薦依依不舍地寫下了一闋《念奴嬌·驛中官別》,贈送文天祥: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裏,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那信江海餘生,南行萬裏,屬扁州齊發。正為鷗盟留醉恨,細看濤生雲滅。睨柱吞贏,回旗走懿,千古衝冠發.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

這闋詞讚揚了文天祥壯誌淩雲、百折不回的精神,也為他生不逢時、天不我助而無限惋惜。文天祥也步原韻奉和了一闋:

乾坤能大,算蛟龍原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著處,更那寒蟲四壁。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傑?堪笑一葉飄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鏡裏朱頗都變盡,隻有丹心難滅。去去龍沙,向江山回首,青山如發.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文天祥在這闋詞中,表明了自己的心跡。盡管迭遭挫折,最後失敗,仍然要做英雄人物,不向元政府低頭。雖然人形憔悴,而丹心不改。八月二十四日,他繼續北上,從建康經揚州、高郵、淮安、徐州、新濟州(今山東濟寧)、河間,保州(今河北保定),十月初一日晚上,到達大都。

起初,元朝政府把文天祥安置在會同館裏,這裏是接待投降官員的。管理人員以美酒佳肴款待,視為上賓,接著,勸降的人接踵而來,而第一個來勸降的就是留夢炎,此人與文天祥都是南宋狀元,官至丞相。他在臨安危急時棄官逃走,降元後,任元朝禮部尚書。文天祥見到留夢炎疾惡如仇便厲聲斥罵,留夢炎隻得窘然退下。隨後是瀛國公趙顯,即德祐皇帝,他已被元朝削去帝號,封瀛國公。隻有九歲的趙顯當然不懂得如何勸文天祥投降,元朝統治者是想利用君臣關係來製服文天祥。文天祥見到趙顯,跪下痛哭流涕,連聲說:“聖駕請回”,趙顯隻好快快而去。

元朝權傾朝野的平章政事阿合馬親自來勸降.阿合馬高踞堂上,要文天祥下跪。文天祥昂首挺立,義正詞嚴地說;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怎麼能跪?阿合馬見文天樣威武不屈,便譏諷地說:“那你怎麼會來到這裏呢?”,文天祥正言厲色答說:“南朝如果早用我做宰相,北人就到不了南方,南人也不會來北方了”。阿合馬無言答對,色厲內在地環顧左右說。“這個人生死由我……”。文天祥立即打斷他的話,高叫:“亡國之人,要殺便殺,說什麼由不由你!”。阿合馬毫無辦法,元政府隻好把文天祥押到兵馬司衙門囚禁起來。十一月初五日,孛羅丞相召文天祥到樞密院,再一次勸降。文天祥回答說:“我盡忠於宋朝,宋亡隻求速死。”表現出他忠貞不二。孛羅又說:“你們丟掉君王(趙顯),另立二王(趙昰、趙昺),算什麼忠臣?”,文天祥答:“社稷為重,君為輕。”孛羅再問:“那你幹出什麼功績了?”文天祥答:“做一天臣子盡一天責,談何功績!”,又說:“現在隻有一死,不必再說什麼!”

元朝政府知道文天祥是錚錚鐵漢,不能易其心誌,於是在牢獄中折磨他。文天祥安之若素,在獄中編自己的詩集《指南後錄》,又集杜詩二百首,並作題記,這些題記是很有價值的南宋末年曆史資料。

土牢寬八尺,深三丈二尺,四麵都是土牆,隻有一個很小的門戶,冬天陰冷,夏天悶熱。有一年夏天,下了傾盆大雨,牢房積水盈尺,水退以後,炎熱逼人,空氣中充滿著濕味,黴味,臭味,簡直使人無法忍受,文天祥居然無災無病,活了下來,他自己也覺得奇怪。忽然他悟出了真諦:因為自己有精神上的修養,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就是天地間的正氣。有這種正氣,就可以戰勝種種邪氣。於是文天祥提筆寫下了他那篇氣壯山河、千古不朽的《正氣歌》。

元政府一些官員想利用文天祥的聲望來鞏固對南方的統治,又有人提出繼續勸降.另一些則反對,認為文天祥不死,是留下一個後患。元朝最高統治者還沒有下最後的決心。至元十九年(1282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在和大臣議事中問道:“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奏稱:“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忽必烈下諭,將給文天祥高官顯位,又下令兵馬司優待文天祥,給上等夥食.文天祥拒絕元朝政府給他的優待。

這時北方傳說中山府(今河北保定)有人聚眾數千人,準備打進大都,劫走文丞相。朝廷立即下令戒備.對於文天祥的處置,也到了最後決定的時刻了。十二月初八日,元世祖忽必烈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來到皇宮大殿上,長揖不跪,侍衛官強行他下跪,他仍昂首挺立。忽必烈對文天祥說:“你在這裏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以臣事宋朝的忠心事我,當令你在中書省有一坐處(意即當宰相)。”

文天祥堅定地回答:“天祥是大宋狀元宰相,宋朝滅亡,隻求速死,不當久生。”“不願當宰相就當樞密。”忽必烈命人傳話。“不能當”。文天祥毫不含糊地回答。“你願意怎麼祥?”“但求一死足矣!”忽必烈無可奈何,隻得命人把他帶回兵馬司監獄。十二月初九日,這是文天祥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元朝政府派來監斬官,率領士兵和樂隊到兵馬司監獄來,頓時金鼓齊鳴。文天祥神情泰然地對獄卒說:“我事畢矣!”即被帶上刑具。押到柴市。到了刑場,文天祥問旁邊的老百姓。哪邊是南方?遂即向南打拜了兩拜,從容就義,終年47歲。文天祥被殺後,大都街頭巷尾,時常傳出哭泣的聲音。

就義的第二天,文天祥的夫人歐陽氏來收領遺體,在衣帶間發現這祥一篇附有序言的讚:

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向南百拜以死。其讚曰:孔日成仁,孟日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文天祥一生剛直不阿,以國為本、高風亮節,深受曆代人民敬仰。清代秦簧詩雲;“破碎河山餘正氣,英靈風雨護荒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