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出了國之後也是可以聯係的,袁又晴雖然害怕楚悠悠會生氣,不過既然已經決定改變了,就要忠於自己的內心。
她真的很想去北美的那所學校去學習,熱愛繪畫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那是她的親生父親曾經生活學習過的地方。而且淩朝曄的事情弄得她一團糟,即使已經決定了放棄,可是生活在這座城市,就會讓她忍不住想起和淩朝曄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雖然她表現的很堅強和不在意的樣子,可是走到哪裏都會被人談論,她已經快要受夠了。於是她就去教務處提交了交換生的申請書。
美術院的很多同學都想去北美的那所學校進修,畢竟那所學校願意和a大聯合辦學是千載難逢的事情,所以能把握住這次機會,自己的作品在將來就有可能賣到畢加索的天價的水準。
不過既然是名校招人自然是有很高的要求標準,所以像一些混日子的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的學生的申請書自然是不會通過的。實際上,在他們學院最有機會的,就是袁又晴和藍雨澤。
雖然紀湘離對繪畫也有很大的熱情,但是也許是天賦的欠缺,作品總是不能給人共鳴,或是其中的情感表達不出來,給人很空洞的感覺。
也有人認為想從畫作中找出情感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十分主觀的,甚至有的過分解讀的作品還會被人認為是強行解說,或是故意炒作營銷的手段之類的。
但真正懂的人一定能從中間找到差距。一幅畫或是一件藝術品有沒有靈性,作者想要通過這個表達怎麼樣的心聲,實際上都是可以看得出來的。當然,袁又晴的作品中最多表達的是一種瘋狂的情緒,死亡或是虛幻。
對於大多數藝術家來說,都懷有很大程度上厭世與消極的情緒。而袁又晴的作品在厭世中又多了一些肆無忌憚的瘋狂的元素,比如說強烈的對比的色彩,或是舉著自己的腦袋在表演芭蕾的女孩,實際上也挺抽象的,就是會讓人感覺到震撼。
所以說,藝術家要最重要的是創造力。誠然,技巧也很重要,實際上紀湘離就是技巧派的,隻是在各種修圖軟件或是拍攝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技巧相對來說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也不能說不重要,但是技巧絕對不是判斷一個畫家的決定性因素。
藍雨澤之前並沒有想過要這個名額,一方麵是他馬上就要畢業了,而這個交換生要有兩年的時間,如果他去了就要延長兩年畢業。另一方麵是考慮到了袁又晴。對於在紀湘離生日宴會上發生的事情他一直耿耿於懷,當時明明他在場的情況下,卻還讓袁又晴受了那麼大的委屈,他覺得自己很沒用。
所以,這次的加上上次的,他覺得自己欠了袁又晴很多東西,想要留在她的身邊慢慢償還。也許袁又晴對他沒有什麼心動的感覺,不想要他的負責,那他也可以作為朋友,在她需要的時候幫她一把。
藍雨澤對袁又晴並沒有什麼其他的,超過友誼的感情。隻是這種歉疚感讓他不停的想要為袁又晴做些什麼。直到交換生名單出來之後,他在上麵看到了袁又晴的名字,才知道她竟然想要出國留學。
同樣驚訝的還有紀湘離,他還高興以後能和袁又晴在一個學院上課了呢,沒想到轉頭就得知了她要出國留學的消息。這知道這個一旦去了,就要在那邊呆兩年呢!袁又晴不可能在北美有認識的人,去了那裏人生地不熟的,遇到麻煩也沒人能幫她,想想就覺得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