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技巧——非標準方法所贏得的 56.甘地夫人——多抽時間陪陪孩子(1 / 2)

第六章 技巧——非標準方法所贏得的 56.甘地夫人——多抽時間陪陪孩子

甘地夫人簡介:

甘地夫人(1917—1984),印度前總理。生於北方邦阿拉哈巴德市,尼赫魯的獨生女。曾在泰戈爾創辦的國際大學學習,後入牛津大學攻讀政治、曆史、人文等學科。12歲就參加國大黨的反英政治活動。印度獨立後任其父尼赫魯總理的私人秘書。1959年任國大黨主席。1964年尼赫魯去世後入閣,任新聞和廣播部長。1966年1月當選國大黨議會黨團領袖,政府總理。1967年、1971年和1980年三次出任總理。1983年主持第七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任不結盟運動主席。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

甘地夫人教子故事:

甘地夫人是印度前總理,一個非常優秀的女人。作為領袖,她對印度有著出色的貢獻;作為母親,她是孩子心中最好的母親。

甘地夫人說:“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做母親是個最崇高的天職。她把一個新的生命帶進這個世界,看著他成長,夢想他有偉大的前程。這真是令人陶醉的體驗,使人感到新奇和興奮。”

甘地夫人的童年是不快樂的,因此她下決心一定要擠出足夠的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好好愛孩子。她認為,對一個母親來說,應該經常把孩子放在首位,因為孩子對母親有著特殊的依賴。所以,不管她怎麼忙,怎麼累,也會抽出一些時間和她的兒子一塊兒玩,一塊兒學習。

甘地夫人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孩子們對謊言或虛偽非常敏感,極易察覺。如果他們尊重你、依賴你,他們就是在很小的時候也會同你合作。在大兒子3歲時,他們搬了家。孩子對新居有些不適應,總是大吵大鬧。甘地夫人就對他說:“花園裏的噴泉很美,你想哭的時候就到噴泉那兒去哭。”因此,每逢孩子流淚時,她就輕聲地提醒一聲“噴泉”,孩子就走開了。在花園裏有許多東西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他會很快忘記一切煩惱。

孩子們上學寄宿在學校時,她隻能在假日裏與孩子們在一起。在與孩子們分開的日子裏,她堅持每星期寫一封信,有時會更多一些,因為她心裏一直惦念著孩子們。

她認為,作為母親,她必須幫助孩子發展自我克製的能力,加強對他們品行的培養。真正的愛並不是遷就孩子,讓他們隨心所欲,而是要隨時約束和教育他們。在她的孩子拉吉夫長到12歲時,因病要做一次手術。醫生想告訴他:手術並不痛苦。可甘地夫人認為,孩子已經懂事了,那樣反而不好。於是她告訴拉吉夫,手術後有幾天會相當痛苦,可是誰也不能替代他,因此他必須有精神上的準備,哭泣或叫苦都不能減輕痛苦,也許還會引起頭痛。手術後,拉吉夫沒有哭,也沒有叫苦,堅強地忍受了這一切。

在對待孩子的願望,父母應怎麼做時,她說:“難道做父母的到頭來隻能作為一個參觀者,任憑子女自行其是,不予勸阻,不加指導嗎?不,生活並不那麼簡單。我們做父母的擔負著悉心指導子女這一極其複雜而又細微的重任,不應該力圖用我們的個性去影響孩子或把我們的願望強加於他們。”

她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做父母的目標,就是為子女取得成就和生活保障提供堅實的基礎,而這絕不是眼下努力為他們安排一個舒適的工作所能做到的。

育子點撥:

在這個故事中,甘地夫人對子女的教育體現在多個方麵,而在這裏,我們僅就家長或父母應多抽時間陪孩子這點上和你們探討一下。

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進行的“母親與兒童分離後對兒童行為影響”的研究表明,過早離開父母親的兒童多數不能很好地與人相處,怕做遊戲,怕冒險,怕探索,怕接觸自己生活之外的人。這就是說,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需要父母的關愛。